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


主义和其它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割裂开来,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和我党的执政规律割裂开来等等,由于这些“割裂论”的存在,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外源因子的严重缺席,不能充分地激活其内源因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也严重限制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真理性程度的发挥和强大生命力的展现。
  四、小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以及在我国当代学界内外研究视域中所存在的三类“割裂  论”,既相互区别又有相通之处。一方面,其区别在于: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及其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割裂论”,尽管产生的  原因和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但大都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  互相对立起来所导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它具有民族  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又能够超越特定民族文化  的限制从而具有时代性(共时性);作为“世界的一般文学”,它又能凌驾于特定的民族  和时代之上,并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和时代之间进行“公共商谈”,形成具有世界历史意  义的、能范导一切民族和时代的世界性哲学(历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性、时代  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它虽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但它的功能和价值早已超  出特定的德国疆域和时代局限,而成为一种活在各个时代和民族的开放性学说。在历史  上,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历史意义、永恒的历史价值和总体的精神指向功能  的曲解,才兹生了各种各样的“割裂论”。
  2.与前者不同,在学界的内在研究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割裂论”,主要是由于统  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激烈论争和相互碰撞所导致的。这种论争和碰撞主要产  生于学院派别之间(如实践哲学、价值哲学、人学、历史哲学等等)、学院派与实践派之  间、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之间。与前者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腌割、歪曲、附加和  解构不同,内在研究中的种种“割裂论”,在学理上主要表现为学派或学人之间理论旨  趣、研究论域、思维方式与方法、学术传统与个体知识储备等等方面的互异与疏离。应  该说,这种局面对激活学界精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推进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是必要的、正常的。但又要看到在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对之培根固本的重  要性,否则就会割断或挖空它的理论根基,从而从内部推翻它。
  3.在外在研究中的“割裂论”,既与谱系学或学脉渊承上的对立有别,也与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学科内部的内容、体系、结构与方法等方面的论争不同,而是在中西马之间、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这在学理上直接牵涉到能否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化、中国哲学现代化与当代人类实践的合理化的辩证统一,也从根本上决定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未来趋向和前途命运。
  另一方面,其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这样那样的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本性与  时代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之所以如此,关键则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与发展的  “内在本源处”——科学的实践观的曲解或误解。只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  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理论功能与实践功能对立起来,或者是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而  将另一个方面抹煞掉,或者将一种片面性融入到另一种片面性中,总之,只要偏离了科  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展。而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本真精神并推动它向深层开掘,就要首先正确的诠释和运用科学的实践观;而要正  确的诠释和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就必须清

除对实践及其本质和功能的上述种种“割裂论  ”。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相统一的基础,也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与体系、功能与方法相统一的基础,还是中西马以及各种意识形式  取得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作为各种统一的串线,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全  过程,也贯穿于当代学界内外研究的各个层面的中。因而,只有站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  的制高点上,才能打通并整合各种研究视域,消除种种“割裂论”的瓦解效应,以确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收稿日期:2002-08-12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5]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7]国家社科司组编.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7.
  [8]B.阿尔杜霍夫(前苏).哲学科学的改革问题[J].哲学问题,1987,(6).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11]吕世荣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笔谈[J].河南大学学报,2001,(3).
  [12]俞吾金.实践诠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涂纪亮.现代世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
  [14]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的特点与价值[J].新华文摘,2002,(6).
  [15]杨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1.
  [16]田薇.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学、现代化及马克思哲学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0,  (6).
  [17]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70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