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
放法和步骤。
3、引导欣赏课本上的泥塑作品。
4、作业要求:用泥做一个幼儿园老师、小朋友或自己。要表现出他在干什么,想办法不让泥人跌倒。
三、反馈阶段:
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独立思考(或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后)的能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把制作好的泥人放入模型幼儿园中,位置自定。可适当用实物或泥捏树或其他东西。
插上写有主题的牌子——难忘幼儿园。
五、教学反思:
记忆画对一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通过观看录象,让孩子重温幼儿园的生活,由
此获得启发,敢于表现。
像什么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2、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撕纸、想象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先撕纸,后想象,再添画。
教学难点:
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教学准备:
实物范例、彩纸、胶水、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二、展示阶段:
(一)、刺激想象。
1、想一想,变一变。
教师拿出一张彩纸,随意撕开,展示于黑板,问:“小朋友看一看,它像什么呢?”
学生观察,思考。展开想象回答。
教师趁热打铁,“老师来变一变,把它变成刚刚小朋友说的东西。”
教师任选一学生的想象添加,在学生惊疑中完成想象。
2、废纸篓,变变变。
教师出示一个废纸篓,问:“老师这有一个废纸篓,里面全都是小朋友平时丢掉的废纸片。我们都来动动脑,看看他们能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师生互动。教师快速出示各种废纸片,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想象力。
3、揭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
1、亲手撕,独立想。
引导学生尝试,“小朋友想不想动手变一变?”
学生尝试,随意撕开一些彩纸,想象添加。
教师同时动手撕纸,与学生同步创作。
2、赏一赏,想一想。
出示刚刚添画的部分作品,及自己的作品,问:“小朋友们变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想一想:
A、他们有趣吗?哪里最有趣呢?
B、这些想象巧妙吗?找一找,把他们找出来。
C、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呢。”
3、小结:
A、将纸随意的撕开,像什么呢?寻找方法:将纸片转换方向;寻找相同的轮廓剪影等。
B、组合联想: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像什么呢?
C、思考:如果你想动手,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阶段:
1、“撕开的纸到底像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2、学生主动创作,个人独立完成。
3、运用勾线笔添画,并利用彩笔丰富其色彩。
四、课堂小结:
1、随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独特新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或笑脸。
2、预设想象:尝试预先想象,根据有目的的意图来进行撕制,组合成较为具象的作品形式。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
二、展示阶段:
1、拿出事先撕好的几个形状,分发给学生,现在你手中拿的这张撕过的纸,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答,而后对其进行添画。
作画完毕,问下面的学生他画的像不像?
小结:这些纸块虽然是随手撕出来的形状,但这些添加上去的形象却是用心想象出来的。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剪贴画,这跟剪贴画一样不一样啊?
(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剪贴画是我们先想好了什么形状,然后根据我们想要的形状把它剪下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先画好一个轮廓然后再把它剪下来。
而今天我们做的呢,不用剪刀,先随意撕一个形状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个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撕的时候你并没有想好要撕成什么形状,只是随手撕,撕好之后再开始对它进行想象。
三、反馈阶段:
1、课堂作业
小朋友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规定一下要求:可以撕3—5个形状,可以把这些形状连起来想象成一个有趣的形象(图1),也可以单个想象(图2、图3)。不要把纸撕的太碎,也不要撕的太工整。
2、作业展评
看看他们的作品分别像什么?谁画的最有趣
四、课堂小结:六、 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想象与创造,随手撕出来的形状,都可以把它想象成有趣的形象。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像什么呢?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属于意愿性,其认知水平属于平面知觉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让学生从撕各种基本形开始,由浅入深地激发想象添画熟悉的形象,让他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从单个形象到组合形象,再到整幅拼贴。总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永远高于作品难度,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走向探究的高地。
站起来 站起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临摹让学生体会创新。可以根据纸的形状让学生考虑“像什么”,启发添加、上色等,追求形象的趣味性。
2、教学中渗透“站起来”的简单原理,强调“站”得巧妙,注意纸张形状的平衡与重心。
3、培养其想象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与创新,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示范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纸“站起来”。
二、展示阶段:
——尝试与体验
启发诱导,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桌上躺着一纸纸,你会让它站起来吗?”学生作各种尝试,教师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鼓励。
生生互动,交流纸“站起来”的方法。(如果学生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这时可随机点拨:“看老师手中的纸,变!变!变!”,示范一些“站起来”的方法)。
小结:学生明白纸通过卷、折等方法会“站起来”。
——探究与创作
引导想像,启发学生通过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增强形象的趣味性。
老师示范,例举:可以问:“这个折好的形象看起来像什么?”学生做各种想像回答。
老师用剪刀剪成,“现在它又像什么?”教师上色,添加人物:“看,这个小朋友玩得多带劲啊!”
——欣赏与分析
欣赏范例,自行探索,让学生明了:范例中各种形象的不同是因为纸“站起来”的形状与方法不一样;即使同样的“站”法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趣味追求。
三、反馈阶段:
——实践再创作
用一个你最喜欢的“站起来”的方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交流与展示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欣赏各自作品,互谈体会和建议。
采用诱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点拨成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画声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大量的大师作品、学生作品进行赏析,看看其作品与所画的声音是否呼应,从而了解表现声音的方法。
2、讲解色彩与人的感觉的关联,画一种你听过的奇特的声音。
3、通过画声音对声音提高自我听觉。
教学重、难点:
考考学生的小耳朵灵不灵,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变化,用点、线、色的灵活运用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有关声音的录音、范画、白纸、彩色纸、瓶盖、梳子、牙刷、纸团、牙签、手机、水粉颜料。
学生的准备:水粉颜料、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绘画的要素点、线、面。
听各种声音,尝试用点、线、面来表现声音。
二、展示阶段: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今天的美术课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仔细听。”
(老师拍手)听到了什么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对声音的关上)
2、邀请学生一起形展拍手游戏,拍出轻重不同、快慢不同的声音,感受掌声的节奏,体验快乐。并请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掌声,增强趣味,加强对声音的感受。
3、“大家拍手的声音真好听,但是拍过就没了,有没有办法把掌声留住?”激励学生尝试用点、线、形描绘声音,进行第一次作业。学生只要在纸上画出东西便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通过比较,真切感受
1、从学生作业中总结出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板书课题:画声音)。
2、放手机铃声让学生感受掌声与手机声的不同。“你觉得该用什么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759.html
3、引导欣赏课本上的泥塑作品。
4、作业要求:用泥做一个幼儿园老师、小朋友或自己。要表现出他在干什么,想办法不让泥人跌倒。
三、反馈阶段:
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独立思考(或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后)的能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把制作好的泥人放入模型幼儿园中,位置自定。可适当用实物或泥捏树或其他东西。
插上写有主题的牌子——难忘幼儿园。
五、教学反思:
记忆画对一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通过观看录象,让孩子重温幼儿园的生活,由
此获得启发,敢于表现。
像什么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2、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撕纸、想象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先撕纸,后想象,再添画。
教学难点:
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教学准备:
实物范例、彩纸、胶水、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二、展示阶段:
(一)、刺激想象。
1、想一想,变一变。
教师拿出一张彩纸,随意撕开,展示于黑板,问:“小朋友看一看,它像什么呢?”
学生观察,思考。展开想象回答。
教师趁热打铁,“老师来变一变,把它变成刚刚小朋友说的东西。”
教师任选一学生的想象添加,在学生惊疑中完成想象。
2、废纸篓,变变变。
教师出示一个废纸篓,问:“老师这有一个废纸篓,里面全都是小朋友平时丢掉的废纸片。我们都来动动脑,看看他们能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师生互动。教师快速出示各种废纸片,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想象力。
3、揭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
1、亲手撕,独立想。
引导学生尝试,“小朋友想不想动手变一变?”
学生尝试,随意撕开一些彩纸,想象添加。
教师同时动手撕纸,与学生同步创作。
2、赏一赏,想一想。
出示刚刚添画的部分作品,及自己的作品,问:“小朋友们变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想一想:
A、他们有趣吗?哪里最有趣呢?
B、这些想象巧妙吗?找一找,把他们找出来。
C、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呢。”
3、小结:
A、将纸随意的撕开,像什么呢?寻找方法:将纸片转换方向;寻找相同的轮廓剪影等。
B、组合联想: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像什么呢?
C、思考:如果你想动手,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阶段:
1、“撕开的纸到底像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2、学生主动创作,个人独立完成。
3、运用勾线笔添画,并利用彩笔丰富其色彩。
四、课堂小结:
1、随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独特新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或笑脸。
2、预设想象:尝试预先想象,根据有目的的意图来进行撕制,组合成较为具象的作品形式。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
二、展示阶段:
1、拿出事先撕好的几个形状,分发给学生,现在你手中拿的这张撕过的纸,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答,而后对其进行添画。
作画完毕,问下面的学生他画的像不像?
小结:这些纸块虽然是随手撕出来的形状,但这些添加上去的形象却是用心想象出来的。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剪贴画,这跟剪贴画一样不一样啊?
(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剪贴画是我们先想好了什么形状,然后根据我们想要的形状把它剪下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先画好一个轮廓然后再把它剪下来。
而今天我们做的呢,不用剪刀,先随意撕一个形状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个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撕的时候你并没有想好要撕成什么形状,只是随手撕,撕好之后再开始对它进行想象。
三、反馈阶段:
1、课堂作业
小朋友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规定一下要求:可以撕3—5个形状,可以把这些形状连起来想象成一个有趣的形象(图1),也可以单个想象(图2、图3)。不要把纸撕的太碎,也不要撕的太工整。
2、作业展评
看看他们的作品分别像什么?谁画的最有趣
四、课堂小结:六、 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想象与创造,随手撕出来的形状,都可以把它想象成有趣的形象。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像什么呢?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属于意愿性,其认知水平属于平面知觉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让学生从撕各种基本形开始,由浅入深地激发想象添画熟悉的形象,让他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从单个形象到组合形象,再到整幅拼贴。总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永远高于作品难度,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走向探究的高地。
站起来 站起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临摹让学生体会创新。可以根据纸的形状让学生考虑“像什么”,启发添加、上色等,追求形象的趣味性。
2、教学中渗透“站起来”的简单原理,强调“站”得巧妙,注意纸张形状的平衡与重心。
3、培养其想象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与创新,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示范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纸“站起来”。
二、展示阶段:
——尝试与体验
启发诱导,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桌上躺着一纸纸,你会让它站起来吗?”学生作各种尝试,教师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鼓励。
生生互动,交流纸“站起来”的方法。(如果学生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这时可随机点拨:“看老师手中的纸,变!变!变!”,示范一些“站起来”的方法)。
小结:学生明白纸通过卷、折等方法会“站起来”。
——探究与创作
引导想像,启发学生通过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增强形象的趣味性。
老师示范,例举:可以问:“这个折好的形象看起来像什么?”学生做各种想像回答。
老师用剪刀剪成,“现在它又像什么?”教师上色,添加人物:“看,这个小朋友玩得多带劲啊!”
——欣赏与分析
欣赏范例,自行探索,让学生明了:范例中各种形象的不同是因为纸“站起来”的形状与方法不一样;即使同样的“站”法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趣味追求。
三、反馈阶段:
——实践再创作
用一个你最喜欢的“站起来”的方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交流与展示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欣赏各自作品,互谈体会和建议。
采用诱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点拨成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画声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大量的大师作品、学生作品进行赏析,看看其作品与所画的声音是否呼应,从而了解表现声音的方法。
2、讲解色彩与人的感觉的关联,画一种你听过的奇特的声音。
3、通过画声音对声音提高自我听觉。
教学重、难点:
考考学生的小耳朵灵不灵,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变化,用点、线、色的灵活运用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有关声音的录音、范画、白纸、彩色纸、瓶盖、梳子、牙刷、纸团、牙签、手机、水粉颜料。
学生的准备:水粉颜料、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绘画的要素点、线、面。
听各种声音,尝试用点、线、面来表现声音。
二、展示阶段: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今天的美术课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仔细听。”
(老师拍手)听到了什么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对声音的关上)
2、邀请学生一起形展拍手游戏,拍出轻重不同、快慢不同的声音,感受掌声的节奏,体验快乐。并请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掌声,增强趣味,加强对声音的感受。
3、“大家拍手的声音真好听,但是拍过就没了,有没有办法把掌声留住?”激励学生尝试用点、线、形描绘声音,进行第一次作业。学生只要在纸上画出东西便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通过比较,真切感受
1、从学生作业中总结出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板书课题:画声音)。
2、放手机铃声让学生感受掌声与手机声的不同。“你觉得该用什么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