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研究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 ,必须首先进行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 民族独立的国家。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开 辟了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 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 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 ,它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 富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 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 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 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 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 家工业化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总 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这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 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 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 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 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 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 页。)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 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404页。)首次将科学文化 纳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完整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 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从20世 纪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末,20年来,中国受到种种政治运动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破坏,使中国社会发展偏离了现代化建设主题,现代化事业遭受严重损失。这 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可喜成绩,但曲折和失误造成的损失则难以弥补。
(三)20世纪70年代末期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 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来掌握, 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10月版,第86—95页。)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 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并反复强调“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 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含义十分丰富, 既包括物质的范畴,也包括精神的范畴,即包括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的现代化。而 这些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解决。因此,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 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1986年9 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指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大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 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多年中,中国在 生命科学、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等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在面向产业的材料、纳米技 术、微电子与光电子、化工药物、医疗设备、资源环保、农业及通信技术等高技术方面 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阶段,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极大地增强 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必然地具有中国的特色。研究和分析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和现代化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取向的。因 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与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结合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之后,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虽然只有苏联一种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照抄照搬未必能成功。 中国共产党必须下大功夫探索、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探 索过程的前期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就,也有着深刻的教训。毛泽东关于中国新 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中国实现由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大国 转变的构想,以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报告中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等,均是对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自1957年 起,这种探索不断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生产力 在20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787.html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 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 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 ,它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 富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 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 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 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 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 家工业化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总 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这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 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 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 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 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 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 页。)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 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404页。)首次将科学文化 纳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完整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 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从20世 纪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末,20年来,中国受到种种政治运动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破坏,使中国社会发展偏离了现代化建设主题,现代化事业遭受严重损失。这 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可喜成绩,但曲折和失误造成的损失则难以弥补。
(三)20世纪70年代末期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 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来掌握, 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10月版,第86—95页。)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会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 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并反复强调“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 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含义十分丰富, 既包括物质的范畴,也包括精神的范畴,即包括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的现代化。而 这些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解决。因此,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 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1986年9 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指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大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 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多年中,中国在 生命科学、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等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在面向产业的材料、纳米技 术、微电子与光电子、化工药物、医疗设备、资源环保、农业及通信技术等高技术方面 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阶段,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极大地增强 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必然地具有中国的特色。研究和分析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合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和现代化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取向的。因 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与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结合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之后,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虽然只有苏联一种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照抄照搬未必能成功。 中国共产党必须下大功夫探索、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探 索过程的前期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就,也有着深刻的教训。毛泽东关于中国新 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中国实现由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大国 转变的构想,以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八大报告中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等,均是对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自1957年 起,这种探索不断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生产力 在20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直到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
三中全会,才又重新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继续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 9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 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3页、78页、117页、373 页。)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