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
想文化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混乱、困惑、迷茫和严重分化的状态,自由化思潮泛起,精神面貌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谷。
关于这个时期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各学者、专家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俞宝书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问题,指出:价值观的多元化,“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立足于个人奋斗、着眼于个人实惠。在开发自我、设计自我的同时,首先要明确按什么标准、按什么要求来开发和设计自我。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没有理智导向,价值选择,“实现自我”,更不是唯利是图,发展“私欲”。王金华则从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绝不能抽象地来谈人的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因为离开了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去追求自我实现是行不通的‘钔。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郑德生从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崇尚自我、肯定个人的主要原因。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崇尚自我的倾向,其消极因素巳日见端倪,并指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的做法‘副。庞桥非常重视商品经济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总结80年代中后期对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者重点关注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其特点,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针对其中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总之,这些优秀成果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个阶段:分析性研究阶段(以90年代为主)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改革步人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带有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质,即从高昂的政治激情转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理智而现实的关注;从对西方哲学的狂热追随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从期望改造社会以适应自己转向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虽然这种转变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也不得不看到,在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的同时,其功利色彩也日渐严重。由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剖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发起召开的研讨会,于1991年12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召开。研讨会就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与导向问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对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及其导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性研究。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研究。这一时期,多数学者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结合起来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到了国际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影响。有的专家指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此外,姚焕和姜丽华又都关注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研究。这一时期,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或者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总结了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研究又各有特点,各有侧重,视角新颖,形成了百花齐放,芬芳争艳的良好局面。佘双好通过调查,运用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从价值主体来看,大学生逐步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社会;他们注重自身价值,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价值取向来看,大学生从比较注重理想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以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主要来源于书本,遇到问题后常常通过阅读,在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则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李乃福等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但又使他们人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朱文彬对目前大学生的社会目标、个人目标、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具体特点是:金钱万能的影响,动摇了儿时的观念;商品大潮的冲击,改变了生活的信念;追求物质的享受,模糊了人生的意义;腐败丑恶现象的蔓延,淡化了对事业的追求。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发展趋势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人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种形态。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里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既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是与非的问题,也存在成熟度方面的高与低的问题。解决这两大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锲而不舍的自我再塑造,也需要相关客体的引导[13]。作为大学德育工作者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发扬积极的方面,限制消极的方面。要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基本主题,把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方向,把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契合点。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研究。刘德寰、杨力伟以数年调查资料分析为基础,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演变的特征、原因并进行具体讨论和总体评价。作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矛盾的、冲突的和多元的;其基本框架是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取向的世俗功利化;相对主义代替了绝时主义,多元化的目标配合多元化的手段取代了一元化的目标和手段;价值评价由二分法转向模糊多元标准。社会的人口基础、历史原因、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总体性因素。王培根、吴时明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大学生这些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研究。朱自萍、方兰认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奋发成才,愿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但是还必须看到,我国还处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敏感而不成熟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864.html
关于这个时期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各学者、专家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俞宝书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问题,指出:价值观的多元化,“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立足于个人奋斗、着眼于个人实惠。在开发自我、设计自我的同时,首先要明确按什么标准、按什么要求来开发和设计自我。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没有理智导向,价值选择,“实现自我”,更不是唯利是图,发展“私欲”。王金华则从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绝不能抽象地来谈人的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因为离开了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去追求自我实现是行不通的‘钔。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郑德生从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了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崇尚自我、肯定个人的主要原因。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崇尚自我的倾向,其消极因素巳日见端倪,并指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的做法‘副。庞桥非常重视商品经济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总结80年代中后期对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者重点关注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其特点,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针对其中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总之,这些优秀成果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个阶段:分析性研究阶段(以90年代为主)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改革步人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带有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质,即从高昂的政治激情转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理智而现实的关注;从对西方哲学的狂热追随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从期望改造社会以适应自己转向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虽然这种转变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也不得不看到,在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的同时,其功利色彩也日渐严重。由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剖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发起召开的研讨会,于1991年12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召开。研讨会就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与导向问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对这一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及其导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性研究。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研究。这一时期,多数学者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结合起来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到了国际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影响。有的专家指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此外,姚焕和姜丽华又都关注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研究。这一时期,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或者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总结了9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研究又各有特点,各有侧重,视角新颖,形成了百花齐放,芬芳争艳的良好局面。佘双好通过调查,运用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从价值主体来看,大学生逐步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社会;他们注重自身价值,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价值取向来看,大学生从比较注重理想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以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主要来源于书本,遇到问题后常常通过阅读,在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则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李乃福等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但又使他们人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朱文彬对目前大学生的社会目标、个人目标、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具体特点是:金钱万能的影响,动摇了儿时的观念;商品大潮的冲击,改变了生活的信念;追求物质的享受,模糊了人生的意义;腐败丑恶现象的蔓延,淡化了对事业的追求。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和发展趋势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人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种形态。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倾向。这种倾向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里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既存在着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是与非的问题,也存在成熟度方面的高与低的问题。解决这两大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锲而不舍的自我再塑造,也需要相关客体的引导[13]。作为大学德育工作者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发扬积极的方面,限制消极的方面。要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基本主题,把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方向,把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契合点。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研究。刘德寰、杨力伟以数年调查资料分析为基础,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演变的特征、原因并进行具体讨论和总体评价。作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矛盾的、冲突的和多元的;其基本框架是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取向的世俗功利化;相对主义代替了绝时主义,多元化的目标配合多元化的手段取代了一元化的目标和手段;价值评价由二分法转向模糊多元标准。社会的人口基础、历史原因、经济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总体性因素。王培根、吴时明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大学生这些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研究。朱自萍、方兰认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奋发成才,愿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但是还必须看到,我国还处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敏感而不成熟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