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
,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失重感”,表现出相互矛盾、相互抗衡的复杂心理,在价值观的不少方面出现了困惑[18]。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使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改革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务实管用;价值观教育应采取层次递进的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管理[20]。
总之,90年代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环境的变革,大学生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导向和发展趋势、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引导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丁分析性研究,为下一步的对策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个阶段:对策性研究阶段(以21世纪以来十年为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传媒手段的普及,“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年轻人80后和90后进入了大学,他们在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上远远高于以往的大学生,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这阶段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较为契合,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意识增强。然而他们反感灌输式教育,也敢于挑战权威。他们看待问题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做什么,总要问一个为什么。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也是这一代大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总喜欢探讨各种非主流的观点或风气,以彰显自我的不同,甚至用优秀但不入党的方式表示自己很有思想且与众不同。然而自小受到家庭、学校的宠爱,又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专家们面对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对策性研究为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现状及成因研究,姚本先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权威解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价值多元与现实具体。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文化思潮、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内在成长等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等基本关系[21]。马向真则进一步指出,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邱珂、边宏广特别指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转化的双重转变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要在这个大背景下解析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公共领域价值观和私人领域价值观的关系及其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张玉梅另辟蹊径提出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要重申儒家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的处事原则;以义为上的气节操守;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谷峰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传统与现代、幼稚与成熟的矛盾统一体,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必将在矛盾运动中逐步走向成熟。但这个成熟过程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思想实际,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针对网络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的专题研究,王天德从总体上概括了网络状态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个体性价值冲突和社会性价值冲突之中,并影响着大学生主体价值观的舒展、民主价值观的彰现和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追求[26]。侯翠兰则从信息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无政府性、异质性、虚拟性等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27]。此外,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文化的构建使得一些学者从文化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姜华主张应通过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高校必须因势利导、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王秀章、余启全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现状及特征,切实找准教育工作的切人点与落脚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对。张秉福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夯实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有效途径,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何煦主张应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据和蓝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突出教育重点,逐步探索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32]。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确立奋斗的理想目标,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3]。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努力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除了丰硕的论文研究成果外,专著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优秀成果包括:许学圣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864.html
总之,90年代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环境的变革,大学生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导向和发展趋势、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引导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丁分析性研究,为下一步的对策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个阶段:对策性研究阶段(以21世纪以来十年为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传媒手段的普及,“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年轻人80后和90后进入了大学,他们在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上远远高于以往的大学生,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这阶段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较为契合,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意识增强。然而他们反感灌输式教育,也敢于挑战权威。他们看待问题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做什么,总要问一个为什么。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也是这一代大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总喜欢探讨各种非主流的观点或风气,以彰显自我的不同,甚至用优秀但不入党的方式表示自己很有思想且与众不同。然而自小受到家庭、学校的宠爱,又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心理脆弱。专家们面对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对策性研究为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现状及成因研究,姚本先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权威解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价值多元与现实具体。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文化思潮、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内在成长等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等基本关系[21]。马向真则进一步指出,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邱珂、边宏广特别指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转化的双重转变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要在这个大背景下解析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公共领域价值观和私人领域价值观的关系及其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张玉梅另辟蹊径提出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要重申儒家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的处事原则;以义为上的气节操守;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谷峰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传统与现代、幼稚与成熟的矛盾统一体,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必将在矛盾运动中逐步走向成熟。但这个成熟过程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思想实际,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针对网络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的专题研究,王天德从总体上概括了网络状态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个体性价值冲突和社会性价值冲突之中,并影响着大学生主体价值观的舒展、民主价值观的彰现和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追求[26]。侯翠兰则从信息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无政府性、异质性、虚拟性等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27]。此外,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文化的构建使得一些学者从文化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姜华主张应通过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高校必须因势利导、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王秀章、余启全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现状及特征,切实找准教育工作的切人点与落脚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对。张秉福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夯实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有效途径,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何煦主张应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据和蓝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突出教育重点,逐步探索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32]。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确立奋斗的理想目标,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3]。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努力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除了丰硕的论文研究成果外,专著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优秀成果包括:许学圣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