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关 键 词】金融思想/金融改革/现实启示 
【 正 文 】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于财经问题有过大量的非常重要的论述。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亲自关心、指导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其金融思想不仅是指导我们进行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实践的直接理论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 
一 
根据《邓小平文选》和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在抗日战争后期、建国初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对金融问题作过重要指示和集中论述,其中主要是对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银行经营、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等有关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问题的科学论述和深邃思考。这些论述基本涵盖了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听取当时上海市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时,针对浦东新区在开发中实行“金融先行”的做法,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核心论”。他明确而又强调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1]这个极为精辟的论断, 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深邃的金融思想,具有深刻的含义:(1)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2)阐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3 )指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问题。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由以实物交换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发展到以货币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再由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以大工业和银行为基础的货币经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目前,又处于从传统的货币经济向金融经济的转化过程之中,这其间的每一步转化,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化而引起的,因此,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金融在伴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的每一次演进,又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金融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和币值本身的稳定,而且影响到社会各种有效资源的分布、配置和利用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影响到投资、利率、就业、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经济生活。可以说,经济活动如果离开了金融,就无法运转。关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随着金融业不断发展和深化,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动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正常运行。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1)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2)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3)金融创新方兴未艾, 货币形式正在改变;(4)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发生转移;(5)金融调控已成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6)金融深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2]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关键在于搞好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因为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历史经验来看,金融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稳定与否;而且历史与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金融战略思想是正确的。这一战略思想为我们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金融应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农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发挥银行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1979年10月,在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算帐、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当作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3]同时, 他还具体指出银行要扩大贷款范围,支持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造。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著名的“杠杆论”观点。邓小平的“金融杠杆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二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加大资金的有效投入;三是金融业具有支持技术革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关于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全力推进科学技术与本国经济的结合。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了这一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他的“杠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根据这一科学论断,我国正在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重大的调整和转换,其最终目标和根本方向就是要把我国的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加大资金的有效投入问题。众所周知,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则必须注重科技产品的开发,努力将其成果商品化,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一般来说,科技开发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其中每一环节都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在科技开发三个环节的投资比约为1∶10∶100,而我国目前三个环节的投资比约为1∶1∶10,可见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正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约10—15%),进而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迅速地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增加对我国科学技术开发应用的资金投入。关于金融业具有支持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的作用问题。金融业作为经营和管理货币的特殊行业,集中着社会的大量闲置资金,拥有强大的货币力量。因此,变革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所必须投入的货币资金,除了各利益主体自身积累和适当的财政拨款之外,主要应该由金融业提供。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通过深化自身的改革,尽快形成金融支持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觉承担起变革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的神圣使命。[4] 
邓小平的“金融杠杆论”,为我国银行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进行银行改革。第一步,就是扩大了贷款范围,突破了只限于流动资金贷款的界限,开始发放技术改造贷款和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当时叫做中短期设备贷款)。这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对搞活企业、增加日用品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改革,现在看动作并不大,但在当时却遇到了传统理论观念的阻力,引起了全国范围关于银行作用的讨论。反对者认为,银行扩大贷款范围的资金来源是储蓄存款,这是“笼中虎”,放出来后患无穷。于是,在金融界就展开了“大财政、小银行”,还是“大银行、小财政”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在于,过去以财政为主的资金分配体制已不能维持下去,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过去的30%降到80年代初的26%左右并逐步年下降。而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存款增长很快,银行的融资功能大大增强。最后,由于用

《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88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