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体性世界的事实,使中国进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学习先行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利用它们提供的资金、技术、人才,邓小平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而全部的任务在于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促成现代化的实现。
邓小平认为: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没有经住实践的检验而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中国必须在上述两个“坚持”之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创新实际上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后,在当代的两个基本结果的结合和建构:一个结果是经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全球化”,一个结果是在世界、在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两个结果在中国结合起来,就能够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建构这一崭新体制,乃是“世界历史”不断演变在当代造成的必然结果。中国要搞市场经济,这是必然的,不是可以搞,也可以不搞,而是必定要搞、必须要搞、必然要搞;但中国搞社会主义,也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世界历史”在一个东方大国中的产物。邓小平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世界历史”发展在中国造成的客观结果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功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能从邓小平的选择、决断中看到:处在“世界历史”时代的当代阶段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扩展开来说,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是客观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中国这样的国家变成二元结构的国家而与一元性的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是客观必然的;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和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薄弱环节和革命可能性而实现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客观必然的;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中国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客观必然的;中国仍处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之中,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是客观必然的。虽然这个判断有待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功实践的证明,但是,它的真理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一)邓小平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展开,开辟了发展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世界上只有一条现代化道路,那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项重大历史意义就是创造了另一条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所选择与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它是利用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开放条件或广泛的国际交往条件而寻找到的;另一方面,它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两个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却同“世界历史”时代没有民族间经济壁垒、世界日益成为统一整体的特征相矛盾。正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选择存在这样的悖论,所以,终于没有经住国际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的考验而陷于失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设计是新的,是在接受了苏联社会主义选择和模式的失败教训而作出的;它试图克服、实际上也在克服着它们的悖论,而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独立自主同自觉进入世界统一市场结合起来。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逐步取得成功,必定给占全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深刻的影响,使它们的现代化事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俄罗斯《生意人报》2000年5月12日一篇文章《莫斯科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说:“俄罗斯,现在存在两种最有可能选择的纲领。一种纲领是格列夫领导下的战略研究中心起草的,另一种是一些专家起草的,这些专家接近政府,同时也接近杜马工业委员会主席马斯柳科夫。前一个纲领认为,俄罗斯必须效仿美国,采用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后一个纲领则参照中国的经济措施,直接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主要指示。”这里不对此作什么具体的评价;但是,俄罗斯在考虑如何克服国家经济困难,找准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时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因而更有可能选择得切合世界和俄国的实际,则是明显的事实。
(二)邓小平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展开,将不断改变世界的格局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的格局。但是,在东西方之间,西方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在南北方之间,北方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而在西方和北方,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更是主导中的主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将使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向着趋于平衡的方向发展,又将在南北方之间的交往中使南方取得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中国将日益成为强有力的一极,从而约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和平”的实现和“发展”的加快。我国1999年GDP人民币值约为82200亿元,按8.27:1的汇率计,我国GDP美元值已近1万亿元,列世界第7位;若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
(三)邓小平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展开,将推动“世界历史”走向人类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当年提出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理论的时候,是把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共产主义未来联系起来考察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状况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生产的社会化必定扩展为生产和交往的国际化,“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人类才能进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实现这一发展,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而“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4](P86-87)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离共产主义未来还很遥远,但决不是说,二者没有联系,相反它们是历史地联系着的,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二者联系起来。邓小平正是这样做的。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7](P116)“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7](P137)这里,联系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社会制度上的相通和传承。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逐步发展对于世界历史走向美好未来也会发生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基本地表现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1/5的人类,其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历史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介入全球化经济之中实现的,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也能从它得到源源不尽的生产资源。这种作用也表现在促成人类生产关系以至全部社会关系的改造方面。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就已经重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的适度建立和发展,就已经在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努力实现以人民为本位的公平分配,这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制度进步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同中国处境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价值更 《“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892.html
邓小平认为: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没有经住实践的检验而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中国必须在上述两个“坚持”之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创新实际上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后,在当代的两个基本结果的结合和建构:一个结果是经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全球化”,一个结果是在世界、在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两个结果在中国结合起来,就能够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建构这一崭新体制,乃是“世界历史”不断演变在当代造成的必然结果。中国要搞市场经济,这是必然的,不是可以搞,也可以不搞,而是必定要搞、必须要搞、必然要搞;但中国搞社会主义,也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世界历史”在一个东方大国中的产物。邓小平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世界历史”发展在中国造成的客观结果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功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能从邓小平的选择、决断中看到:处在“世界历史”时代的当代阶段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扩展开来说,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是客观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中国这样的国家变成二元结构的国家而与一元性的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是客观必然的;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和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薄弱环节和革命可能性而实现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客观必然的;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中国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客观必然的;中国仍处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之中,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是客观必然的。虽然这个判断有待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功实践的证明,但是,它的真理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一)邓小平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展开,开辟了发展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世界上只有一条现代化道路,那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项重大历史意义就是创造了另一条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所选择与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它是利用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开放条件或广泛的国际交往条件而寻找到的;另一方面,它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两个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却同“世界历史”时代没有民族间经济壁垒、世界日益成为统一整体的特征相矛盾。正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选择存在这样的悖论,所以,终于没有经住国际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的考验而陷于失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设计是新的,是在接受了苏联社会主义选择和模式的失败教训而作出的;它试图克服、实际上也在克服着它们的悖论,而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独立自主同自觉进入世界统一市场结合起来。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逐步取得成功,必定给占全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深刻的影响,使它们的现代化事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俄罗斯《生意人报》2000年5月12日一篇文章《莫斯科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说:“俄罗斯,现在存在两种最有可能选择的纲领。一种纲领是格列夫领导下的战略研究中心起草的,另一种是一些专家起草的,这些专家接近政府,同时也接近杜马工业委员会主席马斯柳科夫。前一个纲领认为,俄罗斯必须效仿美国,采用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后一个纲领则参照中国的经济措施,直接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主要指示。”这里不对此作什么具体的评价;但是,俄罗斯在考虑如何克服国家经济困难,找准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时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因而更有可能选择得切合世界和俄国的实际,则是明显的事实。
(二)邓小平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展开,将不断改变世界的格局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的格局。但是,在东西方之间,西方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在南北方之间,北方处在强势和主导地位。而在西方和北方,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更是主导中的主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将使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向着趋于平衡的方向发展,又将在南北方之间的交往中使南方取得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中国将日益成为强有力的一极,从而约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和平”的实现和“发展”的加快。我国1999年GDP人民币值约为82200亿元,按8.27:1的汇率计,我国GDP美元值已近1万亿元,列世界第7位;若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
rity)计,我国GDP美元值超过2.5万亿元,列世界第2位。如果我们坚持贯彻邓小平理论,积极地、创造性地而又扎扎实实地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就能实现在2010年使GDP翻一番的要求。此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即使按每15年翻一番,到2040年,我国的GDP人民币值可能达到70万亿元,按汇率合美元8万亿元,按PPP则合美元20万亿元。到那时,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多极局面真正形成,各极之间力量相对平衡,世界和平和发展将有根本不同于现在的面貌。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客观的事实。经济全球化,无疑是现代生产方式与现代交换方式的全球化。但又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或者说,信息经济和市场经济只能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而决不可能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这种意见显然是一种偏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作为它的现代基础的后工业性质的生产力,如果成功地得到发展,那么,将实际地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实质。
(三)邓小平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展开,将推动“世界历史”走向人类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当年提出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理论的时候,是把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共产主义未来联系起来考察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状况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生产的社会化必定扩展为生产和交往的国际化,“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人类才能进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实现这一发展,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而“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4](P86-87)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离共产主义未来还很遥远,但决不是说,二者没有联系,相反它们是历史地联系着的,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二者联系起来。邓小平正是这样做的。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7](P116)“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7](P137)这里,联系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社会制度上的相通和传承。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逐步发展对于世界历史走向美好未来也会发生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基本地表现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1/5的人类,其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历史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介入全球化经济之中实现的,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也能从它得到源源不尽的生产资源。这种作用也表现在促成人类生产关系以至全部社会关系的改造方面。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就已经重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的适度建立和发展,就已经在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努力实现以人民为本位的公平分配,这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制度进步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同中国处境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价值更 《“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