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现实的哲学和哲学的实现——论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这种变革的根本任务和手段。他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而“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此,必须采取革命和改革的手段,首先大力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370页)不仅如此, 他还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诫全党:“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第3卷,第372页)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精神境界的内在要求,即它的主体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并且按照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这样的创新的光辉典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发展的伟大成果。 
无情批判一切,促成观念创新。这是上述根本立场和宗旨的必然的逻辑要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特有的品性。马克思十分明确地强调过这一点,他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此,“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在马克思彻底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之摆脱神秘形式而获得合理形态以后,这种意识品性更升华为真正科学的辩证理性。其内涵的最根本之点就是:“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邓小平同志忠实地继承了这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并且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他说:“我们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辨证法。”同时又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页;第2卷,第333—334 页)不仅如此,他还据此揭示了思想变化、观念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说:“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3页)邓小平理论本身的创立过程,就是弘扬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审视、分析、评判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过程。其间,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即通过对这三者的批判性反思,科学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拨乱反正,就不可能正确提出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也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更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循是行事。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这种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 页)邓小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382页;第2卷,第114页)正因为这样,他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过自己:在理论上,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249页)正是这种认识和实践, 铸就了他的一贯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的可贵品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循是行事的科学精神。需要指出,实事求是和循是行事是相互制约、彼此统一的,实质都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它们同上述精神境界、意识品性和下述思想态势,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丢弃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背离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打破思想僵化,不断解放思想。这是共产主义者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在思想上必须保持的一种态势。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关键则是解决主观方面的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且,这种“符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静态结果,而始终是处于演变之中的动态过程。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思想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势必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害。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论述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及其实质。他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364 页)同时,他还通过剖析思想僵化的种种表现,指明了解放思想的具体任务和途径:一是要破除“条条、框框”,即错误的思想观念,包括本身不错但遭到曲解的各种观点,也包括已经过时的或本来就不合时宜的各种观念;二是要纠正“随风倒的现象”,即错误的思想意识,其核心是围绕个人私利决定价值取向的意识状态,虽无非分之想、但求明哲保身的精神状态当然也在其列;三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可以理解为泛指错误的思维方式,重点是教条主义,也包括经验主义。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从所有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当然,解放思想并不是胡思乱想,绝不意味着可以胡言乱语,更不能允许胡作非为。为此,他还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准绳:一是“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二是“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不能“讲现话、空话”,不能只是“照搬”,“上面没有指示就不敢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280页)显然,没有理论上的这一创造性举措,就

不可能引导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中解放出来,从“姓公姓私”的思想顾虑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思想之所以同实事求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成为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精髓,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在这里。 
三 
邓小平理论的上述基本精神,是同它的内容特质相辅相成的。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特质是当今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相对于它的理论本性,这种内容特质既是它的哲学实质的生成根据,又是它的哲学实质的系统展现,因而具有更深刻、更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也正是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华文明建设中发挥其活的灵魂的作用的内在根据。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和了解这种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根本观点。对于邓小平理论来说,这个根本观点则是它成为科学的世界观的既有前提,邓小平同志将这个前提归结为一句话,即“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承认这个前提是完全错误的,它涉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决策上的种种失误,所谓发愣大发之类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其世界观上的原因就在于背离了这个前提。同时,也绝不能因此而搞简单化,将科学的世界观归结为坚持“唯物论”,坚持“无神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搞脱离客观实际、丢弃事情本质的空洞的抽象,势必背离马克思主义,导致世界观问题上历史的倒退。这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中更是极为有害的。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标志性内容。对于邓小平理论来说,由于其本质上属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哲学的范畴,唯物史观更是它的世界观的实质和核心。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的、并且作为自己

《现实的哲学和哲学的实现——论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93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