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现实的哲学和哲学的实现——论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理论的坚实生长点的,就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即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还特别指出,“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116、370页)可以说, 他的唯物史观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以关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唯物史观,是融汇了一系列新成果的当今时代的唯物史观。 
其一,关于社会历史变革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人们的一种既得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又是历史活动的新的起点,因而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在当今时代,要想继往开来,有效地推进创造历史的活动,就必须明确这个基础的当代特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生产力的当代特点,从而成为唯物史观在当今时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如果无视或否认这一点,就意味着抛弃唯物史观的社会实践基础,背离它的现实的生存条件和服务对象,从而把它变成既无生命活力、又无存在价值的僵死的教条,这样,当今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无从谈起。 
其二,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断的深刻内涵在于:革命和改革具有共性,即两者都是以解放生产力为目的和手段,因而实质上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只不过它们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是指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变革,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形式,后者则指一种社会形态自身的变化,是社会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形式。不仅如此,他还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达到发展的目的,就要“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117页)事实上,世界各国为了在开放的世界中争得适合自己的地位,也几乎全都在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革。这就表明,坚持改革、实行开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的和现实的形式,或者说,是当今时代社会历史发展形式的基本特点。 
其三,关于社会历史活动的准绳。科学地确定这种准绳,是人们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自觉性的集中表现,也是确保他们的活动有效地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合理”又“有利”的标准,是一个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标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此为准绳,评判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非得失,这在当今世界各种价值观尖锐斗争的复杂形势下,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是唯物史观在当今时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不坚持和贯彻这一点,树立当今时代的科学世界观就是一句空话,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蕴涵着邓小平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仅是评判社会历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而且也是我们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认识与改造主观世界和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必须抓住的根本之点。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内容的一条红线,是确保科学的世界观成为有机整体及其活力的根本内容。无论是自然观还是历史观,“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8页),都切实贯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唯物辩证法。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不仅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不仅始终坚持唯物辨证法,而且融入了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系统性原则。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世界,在根本上是由客观世界的根本性决定的,其现实的意义则是反映了现代化社会实践的本质特点。事实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制定和实施全面的、有重点的、有步骤的改革方针,制定和实施长期的、多方面的、清醒的开放政策,制定和实施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路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了世界观变革的这种历史必然性。 
四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其实是对人们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方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种方法为反思对象并使之从经验升华为理论的方法论。因而它的真实意义,归根到底,在于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并且,由于人们的这种活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它还始终是随着这个过程而演化的方法系列的发展环节。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过这一点,他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 页)作为当今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邓小平理论同样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同样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

用的方法。因此,要真正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还必须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加以考察,深入了解它所提供的方法的本质特点和实现机制。 
邓小平理论提供的方法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继往开来的过程所取得的成果的集合体,因而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形成完备体系。同它的科学世界观的实质相适应,它所提供的,是正确思维和合理行动的一般前提,以及与之相应的一整套基本规范和准则,其间虽然也有层次和领域的差别,但全都是哲学层次上的、最一般的方法。诚然,从它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来说,它也提供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对具体的方法,但相对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工作而言,这种方法无疑也还是一般方法。总之,邓小平理论提供的方法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是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指南,规定了它的指导功能的实现机制的基本要点: 
首先,恰当处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作为正确思维和合理行动的一般前提、基本规范和准则,只是为我们指明了必须依据的基础和条件,绝不意味着可以取代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具体工作;它作为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指南,也只是为我们指明了必须遵循的方向和进程,决不是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情况和问题的答案。相反,要想有效地实现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功能,必须具体地分析具体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具体地把握具体工作的方向和进程,恰当处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提供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抽象,它作为正确思维和合理行动的科学指南的功能,只有在它同具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彼此转化的辩证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而根据真实具体形成科学抽象,遵循科学抽象变革真实具体,正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实质之所在,从而也是创造性工作的要义之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292页)其中所蕴涵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当如何看待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重要的结论?毫无疑问,我们不仅应当而且必须遵循。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因此,即使是十分明确的结论, 也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地到处套用,而必须把它作为继续发展的前提,结合具体实际深入进行研究,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其次,恰当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满足中介性条件的要求。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实践,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而任何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有将它置于这种辩证关系中进行考察,才能恰当地加以解决。其实,遵循一般又不滞留于一般,而能以一般道理为指导解决特

《现实的哲学和哲学的实现——论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93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