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税务论文 >> 正文

以历史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39页。)简而言之,由于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导致体制僵化。第一,他们的领导人总是企图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第二,与其相关的是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消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第三,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绝对排斥市场经济;第四,经济结构畸形化,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特别是牺牲农民利益;第五,科学技术片面化,主要发展军事技术包括航天技术,而整个经济处于粗放状态。当然,上层建筑的原因(如党的建设太差、政治体制僵化、产生特权阶层和意识形态的垄断及其后走向自由化等)也起很大作用,最严重的痼疾乃是教条主义统治,没有真正的理论创新,由长期的“左”最后急转直下变为极右。前苏联的历史教训是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历史参照系。我们要从其兴盛到失败的比较研究中,认清我国的道路,从深层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当然,对其成功的经验也要认真吸纳,比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可谓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始;再如,对计划经济最初的作用,尤其在集中力量准备和支持战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还有,前苏联集中精力抓住经济建设还是比较一贯的,注重培养技术人才,科技人才的待遇也比较高,等等。
  再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新中国已成立53年,经过了3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5年改造和初建时期(1953—1957年)、21年的徘徊滞缓时期(1958—1978年,其中包括3年“大跃进”、4年调整、10年“文化大革命”、2年的迷茫)和24  年的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时期,加起来正常发展时期共28年,再加恢复时期为31年。然而,我们和前苏联走过的道路有很大的不同,突出的有两点: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注重将苏联的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提出过著名的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以及其他许多光辉论点;第二,我们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在经济上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经过24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我们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发展经验是丰富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熟悉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人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设想未来社会的时候,其基本出发点在于:针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也就是使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相结合。这是对历史唯物论的运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大方向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理论和设想也遇到超出原来设想的两大困惑。
  一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其发展阶段比预想的要漫长和复杂得多,不但共产主义有个初期阶段,而且其初期阶段还有个独特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带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每一个小阶段都有一个磨合过程,而不像原来想得那么简单。
  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需要增加一个起中介作用的经济形式,方可真正吻合起来。照理说,社会化的生产关系适合社会化的生产力,正如螺丝帽扣螺丝钉,不是恰到好处吗?然而,实践证明,这个设想是偏于简单了。事实上,社会化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结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二者之间需要有一系列的联结形式。社会化生产力愈是发达,社会化所有制关系同它结合就愈要这种中介形式来联结,使之在动转中吻合。以往的理论设计以及依此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其弊端主要在于缺少这个联结层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主要是由于此种组织和机制远未健全。而抽掉或者忽视这个联结层,便自然在社会化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关系中人为地形成一个“隔离层”。这就是“基本矛盾”对立统一中的症结所在。
  商品——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充当“结合”的中介,是由它同社会化生产有着有机联系及由此派生的二重性、过渡性所决定的。第一,市场的中介作用使得公有制的组织形式符合社会化生产“分联结合”的要求,不能采取只统不分的“大工厂”模式,而要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企业及其交换、联系(市场)的结构形式。第二,通过市场流通,加强了不同社会分工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既符合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又体现各类劳动者之间协作的共同利益,特别是工人和农民的经济联盟。第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效率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能更好地与宏观调控相耦合,有利于协调发展。第四,通过它们的作用(价值规律),使得社会生产所要求的价值核算(效用与费用的比较)同利益层次(利益群体)统一于企业这种形式,并使企业之间在竞争的矛盾统一中推动社会化的进程。第五,市场的中介作用,使得生产力的层次更好地选择所有制多种形式,赋予它们以活力,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差异性的统一。总之,社会化生产力运行中的自然体系同社会化生产关系中的经济体系之间的结合,大都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来实现,并且通过它的调节、渗透不断更新这一结合的具体形式。善于利用此种中介的作用,是完善此种复杂结合的必由之路。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史论结合
  我们讲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为依据,更多地增加历史分析的分量。现就下述若干重要问题提些看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概要。对社会主义经济近90年的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前苏联由崛起到衰败和中国持续兴盛的比较(包括中国自身发展的曲折过程),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以获得历史经验的相关知识。
  (二)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要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分析。这涉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的历史论证,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中国的国情。可以同东方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兴起的历史条件作对比,在国内,将大陆与台湾的情况作历史的比较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三)历史地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从思想史和经济史演进中揭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是怎样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为什么经过100  多年还没有真正弄清楚?

特别是要分析前苏联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邓小平是根据什么作出概括的,其要旨是什么?弄清这一本质有什么意义?这样可从根本上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选择更灵活高效的机制。
  (四)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的机制。从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论述开始,阐释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观点以及斯大林不承认矛盾的后果,到邓小平“自我完善”理论的提出,是实践和理论跨越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推进自我完善,使之充满活力。从前苏联和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指出没有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论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性。同时说明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协调起来,是成功的实践和量变质变相统一的改革理论。
  (五)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这需要用经济发展史、思想发展史和以前的经验教训阐述清楚。要具体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接关系和具体形式,分析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相互关系,分析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和非公有经济存在的客观依据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变化;然后论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最后再探索更长远的前景。应当注意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私有化的区别,同目前俄罗斯转轨的质的差异(应当用丰富的材料说明后者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我们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前无古人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是一个伟大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94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税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