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中国政治论文 >> 正文

庄子的死亡哲学


子认为,“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者也。”(《让王》)就是认为天下虽然是最大的东西,但也不能用来和生命作交易,这就是有道的人不同于俗人的地方。生命的价值比拥有天下的国王的价值更高,这才是庄子所要表达的观点。“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也不惑哉!”“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同上)在庄子看来,现在世俗的君子,多半为了追逐外物而危害身体轻贱生命,那是很可悲的。当圣人有所行动时,一定要搞清楚设定的目标和采取的办法。如果有人在这里,用随侯的宝珠去射高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取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贵重,而想得到的东西轻贱。谈到生命,难道不比随侯的宝珠更贵重吗!庄子的这段论述是相当精辟的。他认为,真正透彻理解生命的人,必须将养护生命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并且要将这作为选择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可见,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其实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四是庄子认为最悲哀的是“心死”。在《田子方》中,庄子说:“哀奠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达生》篇,主要内容讲怎样才叫透彻理解生命。该篇说:“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就足说,世上的人以为保养形体便是保存生命,可是,保养形体实在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这里已经提出了将生命只是理解为保存形体是颇为偏颇的观念。“养形必先于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养形必定要有一定的物质,但有些人物质很丰富形体却保养得不好;保养生命当然不能脱离形体,可是有些人形体并没有离散却已经死亡。这里说的“生亡者”,就是形体有生命而已经死亡的人,即“心死”者。
“心死”、“生亡”是庄子死亡哲学很有特色的观点,这个观点和庄子的性命观密切相关。《庄子.天地》篇对“命”和“性”是分别加以界定的。“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意为从原始无形的混沌状态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畅通流转不间断(如呼吸),这就叫做“命”。“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意为得到形体保护的精神,决定每一个个体不同特性的,就是“性”。“命”是身体,“性”是精神,“形体保神”则是二者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命使人成为活的机体,性才使人具有人的特性。性和命在人身上虽然是统一的,但含义和作用又有所不同,对于死,从“命”或“身”来说是不必悲哀的,人更应关注的是不能“心死”。这里说明庄子对人的心灵、精神的关怀,对“心”的关怀才是对人的最高关怀。
庄子的死亡哲学(第3页),对指导人的生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人生哲学的研究又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关注生死,的确抓住了困扰人类心灵难于解脱的永恒心结。生存本能一直是人类心头萌动的最主要的欲望,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类最古老、最深沉而又无法摆脱的忧患,而尘世的快乐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恐惧的分量。其实,就人的本性而言,即使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在潜意识中,大概无不怀着长生不老的不言愿望。但人人心里都很清楚,死亡是无法逃脱的。人面对死亡,产生过多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企图抗拒死亡,梦想长生不老。我国一直流传秦始皇派人到海外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历代皇帝和信奉仙丹的人士中,也有多人服用江湖术士胡诌的长生不老药而丧命的。道教也相信人经过长期修炼,有可能成仙而不死。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现代科学仍不乏对人生而不死的研究。
第二种是对死亡极度恐惧,受到死亡的威胁或想到死亡时,便惶惶不可终日,整天为死亡的来临而忧心忡忡,似乎即将大难临头,活着也得不到安适自得,甚至本来死亡并未到来,却生生给吓死了。
第三种是知道死亡不可避免,背着这种精神包袱,千方百计地想要延缓死亡的到来,甚至将延缓死亡当作活在世上的唯一内容和目标,盲目地运用各种道听途说的可以延缓死亡的办法。尽管活在世上,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感受不到任何生活的乐趣。
第四种是认为反正人终有一死,不如不把它当回事,不去想它,不去管它,该怎么活着还是怎么活着,只要有可能,就活得更好一些,对死亡基本上持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
庄子的死亡哲学(第3页),探讨的是在人生中,怎样形成清醒的死亡意识,从而从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中解脱出来,使人生获得更大的自由。
从理论意义来说,人类思考死亡的历史,大概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死亡是人类中每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的事实。在原始宗教、艺术和礼仪中,已经反映出原始人对死亡的看法。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也几乎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中外哲学史中,论述死亡的内容极为丰富。死亡本来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给哲学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哲学是死亡的练习”;现代哲学家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中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所以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即是如此。诚然,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们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了”;卢梭在病重时说过:“死亡的逼近不但没有削弱我研究学问的兴趣,反而似乎更使我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马克思曾断言:“辩证法是死”。中国哲学也有对死亡作哲学思考的传统,老子有“死而不亡者寿”的名言。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他的学生子贡发出“大哉死乎”的感叹。《易传.系辞上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死亡现在已经是一个综合学科研究的问题。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和其它学科不向。哲学不像宗教那样具体地讨论或描述死后天国的生活图景,也不具体讨论其它具体科学要处理的“临床死亡”或“安乐死”的具体措施。哲学所要讨论的是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死亡不可避免与人生自由等超越经验的问题。哲学的死亡观,直接讨论的是死,实质上是讨论生。人死观其实是人生观的深化、延续和扩展。这是因为,人只有具备了死亡意识,才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哲学的死

《庄子的死亡哲学(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97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