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
和政体所决定的、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体现单位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的实现方式既不能回到原来委任制的老路,也不能损害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程序、实现手段和表现形式,破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因此,须在公开选拔制度内寻找一个既能为干部群众所接受,又能符合干部制度改革精神的实现途径。
四、将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在考核当中分数化、权重化
在传统的委任制中,对干部的考核是一种主观评价的形式,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也是通过主观的评价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公开选拔制度中,对干部的考核是一种量化的评价形式,因此,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可以通过参与到干部的考核环节中,通过对干部的量化评价体现出来,同时,为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可以将单位主管领导和干部工作部门的部门领导的量化评价结果以占有一定权重的形式在综合考核结果中体现出来。
将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在考核当中分数化、权重化,必须考虑到几个基本规则:
一是任用权只宜体现在考核过程,尊重考试的客观过程。将考核过程分为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两个阶段,部门考核规定最低参加人数,不足部分可以从干部工作接触较多的部分补充人员;领导考核的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也可以增加单位工作接触面较宽的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这样,候选人产生过程的考核手段分为公开考试、部门考核、领导考核3个项目,对3个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后得出考核总分。
二是在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中,可以通过对主管领导的评分增加其权重(考核内容相同,考核表分为普通计分表和加权计分表两种),进一步体现出党管干部的原则。
三是领导考核在考核总分中的权重,主管领导在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两个项目总分中的权重,一般不宜过大,主要是实现调控手段的目的。
作为一项经常性、规范化的工作,公开选拔制度在推行中还必须考虑到工作成本因素。公开考试因为涉及到出题、选择考官、保密措施等多项准备工作,在总的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组织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公开考试和部门考核的顺序可以互相替代,同时,如果是针对个别职务的选拔,也可以减去公开考试这个环节,以部门考核中的群众考核作为淘汰手段。
公开选拔制度中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的分数化、权重化的做法和影响可以通过表1在选拔程序中更加清楚地体现出来。
以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政体,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干部制度改革中引入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有利于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行干部制度改革工作。
表1 干部公开选拔程序表
程序 方 法 内 容 目 的 量化标准
步 1.公开考试 以专家参与、组织 拓宽视野,扩大选 100分
骤 笔试或面试 为主。可以以一定 才面,体现客观公 如果笔试与
一 的分数标准实现淘 正结果。 面试都举行
汰制。 减少下一步工作成 ,确定二者
本和考核工作量。 占本项总分
的权重。
候 2.部分考核 量化的德能勤绩评 体现干部的群众基 100分
选 分群众考核 价系统。 础。以部门领导考 确定群众考
人 (普通计分 可以以一定的群众 核占本项总分一定 核与部门领
产 表)和部门 考核分数标准实现 权重的形式体现党 导考核占本
生 领导考核( 淘汰制。 管干部的原则和部 项总分的权
过 加权计分表 门领导管理的责权 重。
程 ) 统一。将单位领导
3.领导考核 量化的德能勤绩评 集体对干部的领导 100分
分主管领导 价系统。 权通过考核分数体 确定主管领
、分管领导 现出来;将主管、 导、分管领
考核(加权 分管领导对干部的 导和一般领
计分表)和 领导权通过权重体 导考核占本
一般领导考 现出来。 项总分的权
核(普通计 重。
分表)
4.考核总分 将3个项目按权重 以公开考试和部门考 100分
计算后的分数相加 核为主,体现干部的 确定3个项
。在权重分布中, 主要素质和公开选拔 目分数占
部门考核分数一般 精神;以领导考核为 本项总分
应不低于40%,领 调节杠杆,体现对干 的权重。
导考核分数不高于 部的业绩评价和党管
30%。 干部原则。
5.公开排序 按照由高到低综合 体现公开、平等、竞
,确定职位 得分进行排序、公 争、择优原则。
候选人 布。一般按照1:3的
比例确定候选人。
步 1.组织考察 在一定范围内更详 推荐最合适人选。
骤 细地了解候选人情
二 况。
职 2.领导集体 采取票决制的形式 落实民主集中制和
务 研究 决定职务人选。 党的干部政策。
人 以年龄、知识结构
选 、性别、民族、党
决 派为主要考虑因素
定 ,以分数为辅。
过
程
[3]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99.
[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74.
《论干部公开选拔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1992.html
体现单位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的实现方式既不能回到原来委任制的老路,也不能损害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程序、实现手段和表现形式,破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因此,须在公开选拔制度内寻找一个既能为干部群众所接受,又能符合干部制度改革精神的实现途径。
四、将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在考核当中分数化、权重化
在传统的委任制中,对干部的考核是一种主观评价的形式,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也是通过主观的评价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公开选拔制度中,对干部的考核是一种量化的评价形式,因此,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可以通过参与到干部的考核环节中,通过对干部的量化评价体现出来,同时,为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可以将单位主管领导和干部工作部门的部门领导的量化评价结果以占有一定权重的形式在综合考核结果中体现出来。
将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在考核当中分数化、权重化,必须考虑到几个基本规则:
一是任用权只宜体现在考核过程,尊重考试的客观过程。将考核过程分为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两个阶段,部门考核规定最低参加人数,不足部分可以从干部工作接触较多的部分补充人员;领导考核的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也可以增加单位工作接触面较宽的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这样,候选人产生过程的考核手段分为公开考试、部门考核、领导考核3个项目,对3个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后得出考核总分。
二是在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中,可以通过对主管领导的评分增加其权重(考核内容相同,考核表分为普通计分表和加权计分表两种),进一步体现出党管干部的原则。
三是领导考核在考核总分中的权重,主管领导在部门考核与领导考核两个项目总分中的权重,一般不宜过大,主要是实现调控手段的目的。
作为一项经常性、规范化的工作,公开选拔制度在推行中还必须考虑到工作成本因素。公开考试因为涉及到出题、选择考官、保密措施等多项准备工作,在总的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组织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公开考试和部门考核的顺序可以互相替代,同时,如果是针对个别职务的选拔,也可以减去公开考试这个环节,以部门考核中的群众考核作为淘汰手段。
公开选拔制度中主管领导对干部的任用权的分数化、权重化的做法和影响可以通过表1在选拔程序中更加清楚地体现出来。
以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的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政体,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干部制度改革中引入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有利于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行干部制度改革工作。
表1 干部公开选拔程序表
程序 方 法 内 容 目 的 量化标准
步 1.公开考试 以专家参与、组织 拓宽视野,扩大选 100分
骤 笔试或面试 为主。可以以一定 才面,体现客观公 如果笔试与
一 的分数标准实现淘 正结果。 面试都举行
汰制。 减少下一步工作成 ,确定二者
本和考核工作量。 占本项总分
的权重。
候 2.部分考核 量化的德能勤绩评 体现干部的群众基 100分
选 分群众考核 价系统。 础。以部门领导考 确定群众考
人 (普通计分 可以以一定的群众 核占本项总分一定 核与部门领
产 表)和部门 考核分数标准实现 权重的形式体现党 导考核占本
生 领导考核( 淘汰制。 管干部的原则和部 项总分的权
过 加权计分表 门领导管理的责权 重。
程 ) 统一。将单位领导
3.领导考核 量化的德能勤绩评 集体对干部的领导 100分
分主管领导 价系统。 权通过考核分数体 确定主管领
、分管领导 现出来;将主管、 导、分管领
考核(加权 分管领导对干部的 导和一般领
计分表)和 领导权通过权重体 导考核占本
一般领导考 现出来。 项总分的权
核(普通计 重。
分表)
4.考核总分 将3个项目按权重 以公开考试和部门考 100分
计算后的分数相加 核为主,体现干部的 确定3个项
。在权重分布中, 主要素质和公开选拔 目分数占
部门考核分数一般 精神;以领导考核为 本项总分
应不低于40%,领 调节杠杆,体现对干 的权重。
导考核分数不高于 部的业绩评价和党管
30%。 干部原则。
5.公开排序 按照由高到低综合 体现公开、平等、竞
,确定职位 得分进行排序、公 争、择优原则。
候选人 布。一般按照1:3的
比例确定候选人。
步 1.组织考察 在一定范围内更详 推荐最合适人选。
骤 细地了解候选人情
二 况。
职 2.领导集体 采取票决制的形式 落实民主集中制和
务 研究 决定职务人选。 党的干部政策。
人 以年龄、知识结构
选 、性别、民族、党
决 派为主要考虑因素
定 ,以分数为辅。
过
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18.
[2] 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
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84-286.
[3]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99.
[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