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波兰
Google在市场上的份额如此只大以至于它几乎成了搜索的代名词.每天将近70%的个人或商业用户在使用.Google的排名几乎就是网上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所以Google的排名含金量就不言而喻了.为了保证公正性Google的搜索结果排名是非盈利的,但是它在边上另开了一个广告业务,这个创造造就了公司的滚滚财源.
当然,从纯技术上讲,Google也是一个人类智慧的奇迹.首先,Google的算法是利用其他网站对本网站的引用次数乘上权重再考虑网站主题与搜索关键词的匹配程度来搜索结果并排序的.前者需要是一种递归思想,在完成逻辑上的分析以后肯定是用多次计算的叠代来计算的,而后者又肯定是一个研究得很成熟的字符串匹配技术.Google是商业和技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从它我了解到,一流的企业是创造一个市场和需求,而不是与其他企业竞争。
克拉科夫
我实习所在的克拉科夫是个波兰的古都。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评选了世界上最美的12个城市之一。走在街头时时可以感受到这种中世纪的气息.老城区的路都是碎石铺成的,忐忑不平,汽车开过时可以体会听到那种剧烈的摩擦声.街头的房子都特别的旧,我觉得这就是东欧与西欧,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区别吧.西欧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子虽然古老,但肯定都修缮地十分精致,仿佛童话一般。但是在波兰,一切都仿佛是500年前的样子.砖头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退色且秃凹不平,墙壁上也有大面积的脱落.
每个欧洲城市都有一个广场,这是欧洲传统文化的中心。与罗马,巴黎、维也纳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城相比,克拉科夫广场更显得古老质朴和原汁原味,因为克拉科夫没有建新城,也很少有现代建筑,整个城市还是中世纪式的。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纺织业行会馆和圣母升天教堂,都是15世纪的建筑。圣母升天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两个尖塔高耸,据说当地规定任何新建建筑都不得高于这座教堂的高度。塔顶是青铜做的,配以黄褐色的砖,显得这个教堂非常古老。但是教堂里面却是富丽堂皇。教堂里面是没有楼层的,建筑有多高,里面大厅就有多高,金色的圣坛上供奉着耶稣和玛利亚的像,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木雕和神龛,特别是有许多听人们赎罪的龛陇,非常有特色。碰巧的是我在圣玛利亚教堂刚好赶上一对新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举行过仪式以后,新人坐上马车,后面跟着长长的送贺的队伍。马车铃铛清脆的铃声和广场上民间艺术家的手风琴演奏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正闲适的欧洲文化。
在华沙之前,克拉科夫一直是波兰王国的首都。波兰王家的WAWEL城堡,就坐落在城南的小山上,被誉为波兰母亲河的维瓦河从旁边蜿蜒而过。波兰奉天主教为国教,在克拉科夫教堂随处可见,从哥特式,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生动地给我上了一课西方艺术。当今的教皇保罗二世就是曾在克拉科夫居住近40年。城堡王宫边上一座小小的房子就是他的故居。如今故居内的摆设完整地保留了当初的原貌。圣父也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这平凡中我体会到了教皇那无私的心,那份神圣的坚持终生的使命感和对人类无条件的爱。我想正是这造就了伟大的精神。
波兰是个绿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据说华沙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90平方米.在克拉科夫也是这样,路上四处是大面积的公园和绿地,参天的大树.这让来自中国城市的我觉得如同在天堂一般.虽说是波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但是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工厂企业,街上的公共汽车和地铁似乎都是电气的,而不象中国的柴油车那样排黑烟.没有污染加上绿化好,感觉这里的天空特别蓝,空气特别清新,每天走在路上都是一种享受.在这里,人和自然相处的特别和谐.欧洲人特别喜欢户外运动.在路上随处可见溜旱冰的和骑赛车的年轻人,男男女女都有,公园里我还看到有专门的U型台给那些滑板爱好者使用,在城堡边,在大学里,在公园中,四处都有开放的网球场.感觉到在中国被我们当作耍酷炫耀的运动在这里只是非常平常的个人爱好而已.对欧洲人而言,运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在聊天时,老外们总是会问我平时有什么运动爱好,当我说中国人平时都勤于学习而很少运动时,他们都摇头大为不解我们为什么能够长期忍受如此boring的生活.波兰人也十分喜欢养狗,在大街上随时有人牵着狗在溜达.狗的种类之多也让我大开眼界。想像一下等车时一只比你人还高的狗就蹲在你身边,或者坐火车你对面的座位上坐着一只狗是什么感觉吧。人和自然如此和谐相处,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
苦难与涅磐
波兰是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国家。从近代起,她就几乎没有以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出现在欧洲的舞台上。起先是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地利瓜分,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和苏联近乎彻底的毁灭,战后又成为苏联的极权主义暴政的附庸。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波兰才真正的开始了她的新生。
在波兰随处可见历史的坎坷与沧桑。与她邻国捷克的圆滑相比,波兰的悲壮让人扼腕长叹。每逢强
敌入侵,捷克人往往是不战而降,结果所有的历史古迹、文明财富都得以保存;而波兰人往往是奋起反抗,颇有孔老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结果是整个国家被一次又一次的毁灭,然后全国在废墟中重建家园。不过令人惊叹的是,波兰的每一次重建都能按照原先格局纹丝不变的重现历史,这份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是让人钦佩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波兰人在长期被奴役下仍不失其尊严的原因吧。最典型的是二战,除克拉科夫外,波兰所有的城市都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尤其是华沙起义后,纳粹叫嚣“要将华沙从地图上彻底抹去”,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将华沙毁灭,但是战后波兰人又一砖一瓦将华沙完全复原成二战以前的样子。
在我居住的克拉科夫附近,有一处全人类历史都无法抹去的伤痕----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德国在欧洲最大的集中营,有400多万人在这里被屠杀,其中150万是犹太人。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都会对奥斯维辛这个名字记忆犹新。战后,这片恐怖的地方被保存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民族仇恨,而是人类对生命,对伦理的绝望。这份罪孽不只是纳粹的,而是全人类的。人类只有保留这个伤疤,不时地去揭露它而不是抚平它,才能警惕自己悲剧不在重演。
奥斯维辛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它的魔力来自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走进大门时天是阴的,风飕飕地挂着,我在八月不由感到阵阵寒意.似乎来奥斯维辛的人很少能遇到大晴天,大多数人都是遇到阴雨天,难道是这里阴魂不散,总是那么压抑和哀怨?自从踏进大门起,我就一直因为寒意而汗毛直竖.不论走到哪里,处于哪里,每一扇窗户,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每一处展览,每一寸土地都侵浸着一个影子――死亡,都有阴魂在游荡.寒风飕飕地刮着,集中营四周的树林发出哗哗地林响,仿佛那些不散地冤魂们在呻吟,在倾诉.奥斯维辛一共有近三十座房屋,都是大多是红色的三层楼砖房,黑色的窗户.我觉得仿佛每个窗户后面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看着我,绝望而麻木的眼神――在这里已经没有恐惧了,恐惧只是这个灭绝人寰的地方带给外面世界人的.我甚至不敢 《初到波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