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
无论是在最贫困的国家为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还是市场条件初具雏型且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改善的国家,非政府组织都十分活跃。较之于政府部门的政策行为,非政府组织在深入居民社区方面所具有的“草根性”和“亲和性”,在提供开发性援助时所强调的公民参与和自主开发,使得非政府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注:John Clark,Democratizing Development:The Role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West
Hartford:Kumarian,1998;Thomas F.Carroll,Intermediary NGOs:the Supporting Link in
Gzassroots Development,West Hartford:Kumarian,1998.)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与政府领导人急功近利的做法相反,非政府组织更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更强调公众观念转变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因而从根本上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类直接的观察促使有关学者意图进一步探讨其间的关窍所在,找寻其中具有普适性的规则。一些研究结论则认定,非政府组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活动提供了一些替代性的选择,一条走出贫困的新路。(注:参见Eloy Anello,NGOs In Latin America:Iss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GOs Involved in
Development,1991以及由英国“海外开发研究所”主持编写,由英国Rortledge公司出版的“Rethinking Rol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丛书:J.Farrington & A.Bebbington,Reluctant Partner?Non-governm
A.Babbington & G.Thiele,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s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Kate Wellard &J.G.
Copestake,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 Africa;J.Farrington & D.J.Lewi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 Asia.)
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三个向度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都涉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些研究也都对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持有一种相当积极和充分肯定的基本评价。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而论,这些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研究取向和基本评价构成了相关研究的主流意见。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关注于非政府组织的消极一面,指斥上述研究有将非政府组织“神话化”的危险,有将个别结论放大至适用所有非政府组织的“化约论”趋势。尽管这类批评确有言过其辞之嫌,但其间所指出的问题如内部管理的官僚主义化、组织本身的个殊化与意图实现的宏大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等等,(注:David Lewis and Tina Wallace,New Roles and Relevance:Development NGOs and the
Challenge of Change,2000;Naoki Suzuki,Inside NGOs:Managing Conflicts Betw
eenHeadquarters and the Field Offices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1997;Ian Smillie,John Hailey,Managing for Change:
Leadership,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NGOs,2000.)也是有一定道理而必须加以注意的。
非政府组织研究在中国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行深入、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而社会开始大规模变迁为特征的新时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有本文所讨论的非政府组织特征的各种社团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在数量和种类大大发展的同时,其组织独立性明显增强而合法性也日益得到确认,在社会上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职责,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直接和频繁地与之接触或交往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持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和终极关怀的中国学人的注意,同时改革开放以后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触和交流也启发着中国学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研究逐步开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尽管这些研究因其操作者的观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课题名目、研究进路和学理结论,但其所关照的现实却是共同的,因而其指向也具有共同点。倘若能够以较为宽泛理解的非政府组织定义来考察,那么可以说,中国学者的非政府组织研究因目前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而具有自身的特色,以其所涉及的范畴而论则大体上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既包括引介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依据中国语境的经验所展开的理论反思。(注: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静主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038.html
Hartford:Kumarian,1998;Thomas F.Carroll,Intermediary NGOs:the Supporting Link in
Gzassroots Development,West Hartford:Kumarian,1998.)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与政府领导人急功近利的做法相反,非政府组织更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更强调公众观念转变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因而从根本上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类直接的观察促使有关学者意图进一步探讨其间的关窍所在,找寻其中具有普适性的规则。一些研究结论则认定,非政府组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活动提供了一些替代性的选择,一条走出贫困的新路。(注:参见Eloy Anello,NGOs In Latin America:Iss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GOs Involved in
Development,1991以及由英国“海外开发研究所”主持编写,由英国Rortledge公司出版的“Rethinking Rol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丛书:J.Farrington & A.Bebbington,Reluctant Partner?Non-governm
ehtal Organizations,the State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Babbington & G.Thiele,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s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Kate Wellard &J.G.
Copestake,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 Africa;J.Farrington & D.J.Lewi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 Asia.)
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三个向度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都涉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些研究也都对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持有一种相当积极和充分肯定的基本评价。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而论,这些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研究取向和基本评价构成了相关研究的主流意见。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关注于非政府组织的消极一面,指斥上述研究有将非政府组织“神话化”的危险,有将个别结论放大至适用所有非政府组织的“化约论”趋势。尽管这类批评确有言过其辞之嫌,但其间所指出的问题如内部管理的官僚主义化、组织本身的个殊化与意图实现的宏大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等等,(注:David Lewis and Tina Wallace,New Roles and Relevance:Development NGOs and the
Challenge of Change,2000;Naoki Suzuki,Inside NGOs:Managing Conflicts Betw
eenHeadquarters and the Field Offices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1997;Ian Smillie,John Hailey,Managing for Change:
Leadership,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NGOs,2000.)也是有一定道理而必须加以注意的。
非政府组织研究在中国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行深入、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而社会开始大规模变迁为特征的新时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有本文所讨论的非政府组织特征的各种社团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在数量和种类大大发展的同时,其组织独立性明显增强而合法性也日益得到确认,在社会上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职责,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直接和频繁地与之接触或交往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持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和终极关怀的中国学人的注意,同时改革开放以后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触和交流也启发着中国学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研究逐步开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尽管这些研究因其操作者的观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课题名目、研究进路和学理结论,但其所关照的现实却是共同的,因而其指向也具有共同点。倘若能够以较为宽泛理解的非政府组织定义来考察,那么可以说,中国学者的非政府组织研究因目前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而具有自身的特色,以其所涉及的范畴而论则大体上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既包括引介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依据中国语境的经验所展开的理论反思。(注: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静主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