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再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


【关 键 词】邓小平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 
【 正 文 】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其完整科学的体系结构。自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时代精神、体系结构作出了科学阐述之后,我国理论界便从各种不同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作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 
探讨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首先要明确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定对象。 
对于构成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界定。他说:“对于某一些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1](P309)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所研究的就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特殊矛盾和问题。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P10、13)十四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科学地界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象。如果像界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那样用一句简明的话去给以概括,似乎可以将其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科学。 
明确邓小平理论特定的研究对象,懂得它面临的特定矛盾和问题,是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既杰出继承又创造性地向前发展的关键。既然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科学,那么,这一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就都同这一特定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紧密相联,既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具有特殊性,又对与中国情况相类似的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普通意义,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又具有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突出特色。 
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曾给列宁主义下过一个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3](P185)今天看来,斯大林所下的这个定义,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基本上把握了列宁主义的本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注意到列宁主义是新的时代精神与俄国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没有注意到列宁后期思想重心已转向对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有注意到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后的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经过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应该说列宁主义的真谛,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俄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应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从俄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走向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是由于斯大林给列宁主义下定义时的上述局限性及由此带来的片面性认识,使得原苏联几代领导人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没有着力分析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特殊国情与世情,以及由这一国情与世情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多样性,未能找寻到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特殊逻辑,反而违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断地采取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作法,并将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僵化和神圣化,强制推行给一些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导致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误。毛泽东的晚年虽对斯大林及其后继者的错误有所察觉,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因素,他也犯了斯大林曾经犯过的错误,有些方面还更加严重。邓小平理论正是吸收了上述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定对象,有了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进而应该怎样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呢? 
1987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出版后,前苏联希望翻译成俄文在他们国家出版。考虑到这个书名外国人不好理解,经过反复斟酌,改为《当代中国基本问题》。这一改,改得很贴切。邓小平理论正是反映了他对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思考,是他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新的基本问题所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范畴、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的概括和总结。这些概括和总结都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所说的“准确的表述语言”,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搞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保证”、“四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国两制”等等。正是这些“准确的表述语言”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范畴和概念,并以这些概念和范畴为基础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按照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关于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的阐述,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总体层次结构是三个: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在这三个结构层次中,基本理论是最基础的,属于一般原理的范畴,基本路线是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如果将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称之为哲学意义上的“认识理性”,那么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则可以称之为哲学意义上“实践理性”。单有“认识理性”而无“实践理性”,再好的理论,也没有和实践结合、沟通的桥梁和中介,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故此,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政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的区分仅在各自所处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上。而它们各自的内部也都有其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即子系统。 
三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中的基本理论呢?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阐述的邓小平理论的九个基本方面,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

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上述九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也是十分严谨的。其中观点和观点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联,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立体网络。在这个立体网络理论体系中围绕着三大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三个主要层次结构。 
第一个层次结构是上述九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方面,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道路不是具体道路,而是思想路线、理论指导。这一层次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论述有关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的理论,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怎样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4](P29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

《再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05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