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
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 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 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对于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情况更复杂,既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部分,又有教育资源的富裕部分,如何按照非营利性产业的方式特殊运作,相关政策应进行专项的研究。各大城市应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使民办、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合理运作,使其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特别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经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显然,上海市在各大城市中很有超前性,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与试点极具紧迫性。同时,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互有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着全国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协同研究,对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蒋正华.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Z].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 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内部资料)[C].2000.
[5] 刘永良.上海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8]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9] 胡卫.关于民办教育发展与规范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3):15-17.
[10] 胡百良.民办学校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1997,(10):20-22.
《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109.html
附图
图5 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 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对于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情况更复杂,既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部分,又有教育资源的富裕部分,如何按照非营利性产业的方式特殊运作,相关政策应进行专项的研究。各大城市应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使民办、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合理运作,使其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特别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经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显然,上海市在各大城市中很有超前性,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与试点极具紧迫性。同时,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互有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着全国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协同研究,对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蒋正华.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Z].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 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内部资料)[C].2000.
[5] 刘永良.上海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
[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8]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9] 胡卫.关于民办教育发展与规范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3):15-17.
[10] 胡百良.民办学校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1997,(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