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 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 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 %。(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 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 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 1933年为16.8 %,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139.html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 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 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 %。(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 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 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 1933年为16.8 %,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
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 抗战前夕更达到 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 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 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