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财政学论文 >> 正文

大国关系中的金融战略


了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
贡德·弗兰克指出,“中国人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亚洲在1750年很久以前的世界经济中就已经如日中天、光芒四射,甚至到了1750年依然使欧洲黯然失色。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弗兰克认为,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是亚洲的时代。尤其是中国与印度,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的中心。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东亚的中国事实上处于贸易的垄断地位,是顺差大国。然而,这种优势被英国为主体的欧洲商业慢慢打破,首先,英国人发现介入亚洲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要比欧亚之间的贸易更有利可图;其次,英国人发现了鸦片可以改变中国的顺差国地位。中国开始大量地输出白银,这包括那些取得自美洲的白银重又回流到伦敦,进而回流到美国。这种贸易关系的逆转还曾一度引发了美国1837年的白银危机,促使美国白银的贬值而退出流通。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的丧失注定了她金融大国地位的丧失。在十九世纪的后六十年和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内战与外战产生了大量的债务,白银加速外流。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已经支离破碎、风光不再。
1931年的中国却因采取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最先走出了大萧条。但是,国民政府从未在事实上控制全国,抗战与内战打碎了初创的金融体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后期,中国事实上发生了人类金融史上最为惊人、规模最为巨大的金融溃败,崩溃的中心是货币危机。这场金融崩溃在中国埋葬了“金(属)本位”,以致在战后长期普遍地终结了商业信用关系。财政在共和国建国之初是以华北山区的谷物小米为计算单位的。黄仁宇称,中国唐代是五谷杂粮的财政,而两宋的经济是江南的水上经济,财政以水稻计量,所以出现了王安石的商业化财政改革。但是二十世纪中中国的金融崩溃事实上使得中国的财政起点倒退到了一千余年,金融关系也全面萎缩,金融沦为财政的薄记。货币发行逐步地过渡到以粮食和煤炭为基础的实物货币本位制。土地非货币化与非资本化、谷物交易非货币化;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事实上终止了半个世纪余。投资与消费长期吃紧,不得不采取全面的计划控制;实物工资替代货币工资,城市长期依赖人口实物配给;商品流通事实上不能货币化,而是辅以票证的计划配给。对外贸易也大幅缩水,事实上是广州一口通商。五十年代,毛泽东狂想粮食产量与钢铁产量能够随着胆量和干劲而激增,结果病态的努力造就了数千万人口的消亡;之后,奢望依靠精神与文化重建来保持稳定的努力形成了迁延更为深广的内部斗争,近临内战边缘。事实上,共和国的实物经济建设一直是在缺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极端匮乏的条件下进行的,短缺经济是持续若干年的顽症。
这种情况一直到邓小平时代才得到改变。

l 美日的金融竞争:日元的“矮化”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宣扬“殖产兴业”,战后的日本更明确了其经济发展战略,之所谓:“产业立国”、“贸易立国”与“一国繁荣主义”。日本社会从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转变为带有美英色彩的重商主义。这种兼糅东西方的特色的奇异结合事实上开启于美军占领的麦克阿瑟时代。期间,日本也大力地实现了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转型,将对于“天皇”的忠诚转变为对于企业的忠诚,产生了“长期雇佣制”和“年金序列制”等日本的企业文化,而其实质依然是强调以东方式的人身依附关系为纽带。这样的国策决定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非常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而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企业为核心的经济体制。这种特色经济使得市场的作用受到忽视或抑制,金融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以间接金融为主体的关系型金融体系。主银行制是最为突出的日本版金融的代表作。
七十年代初,日本借助于电子与汽车等工业,取得了对于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市场的贸易优势地位。这种优势贸易地位逐渐演化成日本的金融优势,日元在1985年的广场饭店会议后大幅升值。日本的金融实力得到非同寻常的增长,日元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
然而,日本的金融体制存在两大漏洞:产业金融而非市场金融为主体的国内金融体系;依附于国际贸易而非国内经济的日元。前者形成了日本金融脆弱性,尤其是其银行体系的呆坏帐率极高,金融体系的市场敏感度不够,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水平差;后者,形成了日元政策的主动性丧失,贸易关系往往决定了日元的走势,日元事实是由美元的政策决定的,即美国人通过改变美元对日元的比价而占尽先机、大发利市。
升值后的日元并没有适合的金融市场进行稳健运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作为有限,除了充实了以美国为首的有关实体经济产业和金融产业外,便是在国内大幅沽高了投机行情。加之日本金融监管的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冲击,日本金融投机的热潮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续演,尚不知何时收场。
日元升值的战略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减少了日本的直接出口,使其改变了商品输出为主的国际竞争的贸易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日本,大量向东南亚输出生产,但是,却要以美元结算,这样日本的生产输出事实上没有稳定的货币体系基础作为支持。日本学者吉川元忠认为,与美元生死相关,深陷美元圈套是日本经济二十年余来的祸根。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难产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日本的金融管制体系在改革之前尽归大藏省,是特色突出的“僚属监管”。并有所谓“护卫舰队”之说,“护卫舰队”语出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的海军,舰队的行进速度往往以最慢者为准,以使整个舰队的一共同行进。这种监管的价值观促成了日本金融体系的长期低质量发展。政策金融形成了低利率的长期管制,而银行体系仍然可以享受稳定的利差。这又反过来推进了日本银行的规模扩张形态为主的竞争。金融监管当局的独立性缺乏,以及“护卫舰队”的监管模式要求照顾弱者,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预示着日本金融全局发生整体性危机的可怕后果。金融自由化改革要求银行达到资本充足率8%等措施,暴露了日本银行业的脆弱性,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
日本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平城危机”,危机暴露了日本社会的深刻问题,这促使日本必须进行深刻的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否则,日本的金融改革也只会停留在纸面

上。1955年日本自民党上台,长期一党执政,在野党被称为“万年野党”,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93年。政治方面的僵化,推助了政党、官僚和财阀“三位一体”结构的形成和长期维系。1993年自民党下台,日本的政治动荡开始,三年之内换了五任首相。上层改革似乎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而下层则开始松动。在长信倒闭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司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精神停留在表面,近来,韩国大量地吸纳日本的电子行业的高级人才,周末的羽田机场处处可见飞往汉城兼工的日本大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这正在动摇与侵蚀日本的产业根基。而由于人口的下降,日本人均收入依然会在未来的经济水平没有得到好转的情况下,每5年提高1%。这说明日本的改革动力匮乏。
日本深受长期经济低迷的影响,政府的大量财政支出,已经是赤字高攀,日本已经成为一大债务国。金融方面,日本在八十年代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改革暴露了日本金融的脆弱性,加之日本陷入了经济泡沫破裂的危机中,日本的金融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乏善可称。日本最近开始日元贬值的战略,说明日本的金融改革已经乏力,日元贬值实际上是输出日本的金融危机。
日本对于东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体现着经济发展模式上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战略选择和推动产业链式升级,而且体现在以党、官、财的紧密关系为依托的上层体制和强调下层社会的忠诚与奉献精神的依附性结构上。事实上,在1997年以降的东南亚以及东亚金融危机中,几乎处处显现出对于日本模式粗糙翻版的痕迹。这种注重产品质量而会忽视甚至漠视市场运行质量的“裙带资本主义体系”,基本上瓦解了整个金融管制体系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金融管制失败是非常广泛的。
日本作为贸易大国与经济大国,却未能成功地获得金融大国的国际地位,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人的地位也已经丧失。长期的危机使得日本“发展造”的政策金融体系声誉扫地,并将日本置于未来的二流国家的行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1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财政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