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


理解,都不利于邓小平文艺现代化思想的贯彻和实践! 
二 
文艺现代化与文艺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从“五四”至1978年都没有很好解决过。“五四”以后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只讲文艺现代化而不提文艺民族化;1942年以后,有些人又只讲文艺民族化而不谈文艺现代化;以致我们的文艺要么不能普及到群众中去,要么走不出国界,进入不了世界。但是,在邓小平那里,他既要文艺的现代化,也要文艺的民族化,而且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早在1941年,邓小平就说过:“采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因旧形式在民间具有根深蒂固的潜势力,深为群众所喜爱,且其本身亦有可利用的价值。但利用旧形式必须以表现现实内容为主,方法则应是批判的有选择的利用。”(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这里是说,群众喜爱的旧形式,可以批判的有选择的利用。到了1979年,邓小平向所有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邓小平提出:“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在邓小平看来,文艺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为什么文艺现代化和文艺民族化是统一的而是不对立的呢?我的理解是这样: 
文艺现代化,既是内容问题也是形式问题。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在21世纪,文艺家如果少了现代意识,少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等,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反映现实的还是表现历史的,都不可能很好地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不为当代读者、观众所欢迎。另一方面,具有现代内容的作品,如果没有现代形式与之相匹配,也会因形式陈旧而缺少读者和观众。 
文艺的民族化,同样既是艺术内容问题又是艺术形成问题。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应当是千百万民众所关心和寻求回答的问题、民族的现实和历史生活、民族的心理和情感;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则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民族化的艺术形式两者的结晶,便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文艺的现代化和文艺的民族化,在文艺的接受对象——人民那里得到了统一。从艺术内容来看,无论是现代的艺术内容还是民族的生活和心理,都是人民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利益的表现;从艺术形式来看,无论是现代的艺术形式,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又都是为接受对象——人民所欢迎的。所以,文艺的现代化和文艺的民族化统一的基础即在于文艺的接受对象——人民。也只有文艺现代化和文艺民族化相统一的文艺,才能广泛普及于民众,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和文艺民族化相统一的思想,解决了“五四”以来80多年间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文艺问题。 
三 
提出了文艺现代化,不等于马上就有文艺现代化。要实现文艺现代化,还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提出文艺现代化,本身就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产物,实现文艺现代化,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直到现在,文艺界还是谈文艺民族化的多,谈文艺现代化的少。其实,还在20世纪30年代初,瞿秋白就明白无误地提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艺必须是真正现代化的。”(注:《瞿秋白文集》第3 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但是,很可惜, 瞿秋白的这一文艺思想后来不再有人提起了。可见,还在六七十年前,瞿秋白即提出了文艺现代化问题。时至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今天,讲文艺现代化还有什么顾虑呢? 
二是文艺现代化要以优秀的现代化的作品为核心的问题。文艺现代化自然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但更重要的是要创作出优秀的现代化的文艺作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得好:“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才能实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任务,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完满地统一起来”。(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缺少了或者优秀的现代化的文艺作品不多,讲文艺现代化也就难免落空。 
三是在文艺现代化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作为准则的问题。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艺现代化,把商业利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我们的文艺现代化,则把社会效益作为准则,这是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邓小平一再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自然,社会主义文艺现代化不是不要经济效益、商业利益,相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取得较好的经济、商业利益,而且这两者之间是可以实现统一的。一部电视、一部电影、一台戏、一本书、一幅绘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观众没有读者,怎能算得上是优秀的现代化之作品呢?我们要求的则是在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是文艺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问题。如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教育现代化等等需要对外开放,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点一样,文艺现代化

也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文艺中的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邓小平说:“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有这个“借鉴和学习”和没有这个“借鉴和学习”是不同的,这里有粗细、高低、快慢之分,来不得半点夜郎自大。 
五是统筹规划、具体指导、加速实现文艺现代化的问题。文艺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无限期地把这一任务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需要统筹规划,具体指导,加速实现文艺现代化。现在有许多省、市提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艺现代化便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现文艺现代化,软件建设怎么抓,硬件建设怎么搞,都得统筹规划,具体指导。文艺现代化既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止步不前,大致说来应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步。到2049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我国的文艺现代化也应该在2049年左右完成! 
我们相信,在邓小平文艺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文艺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一定会置身于世界文艺的前列!

《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1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