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
【关 键 词】文艺现代化/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文艺民族化
【 正 文 】
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尽管邓小平没有来得及专门论述社会主义文艺现代化的问题,但是,我们从邓小平有关文艺现代化的诸多论述中仍可清楚看出,他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
一
“五四”以后,一些文艺家认为,中国文艺只要向西方文艺学样,文艺就有了现代化。结果如瞿秋白在20世纪30年代初所指出的,不少作品中的文腔是“书房里的文腔”,“小西崽的文腔”,“洋翰林的文腔”,作品根本到不了民众那里。(注:《瞿秋白文集》第3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251—253页。 )这样的文艺现代化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艺现代化。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完全不同于这种关于文艺现代化的片面观点。
第一,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文艺现代化的首要标志。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文艺现代化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概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现代化,关键在于文艺能否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五四”时期,文艺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与民主,是那个时代的文艺现代化。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反映和表现抗日、团结、进步,提倡爱国主义,宣扬民族气节,是抗战时期的文艺现代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艺表现争和平、争民主、争独立,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反对卖国,又是那时的文艺现代化。我国新时期到来后,文艺反映和表现改革开放,反对僵化守旧,抨击腐败腐化,这是今天的文艺现代化。因为,它们都是“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离开了这一文艺现代化的根本,以为把西方现代派文艺搬过来就是文艺的现代化,文艺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第二,文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血管里喷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只能是水。思想保守、头脑冬烘的文艺家不可能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满脑子“西崽”思想的人也不可能写好改革开放。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战胜了保皇党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战胜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恰好说明他们思想上本来就有进步的一面,从而使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睁开眼睛看世界,战胜了他们政治上的偏见,取得了创作胜利。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文艺家思想现代化的必要性。所以,邓小平强调:“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只有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于探索的文艺工作者,才能攀登上艺术的高峰。”(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作家要思想现代化,除学习马克思主义外,还得从人民中间吸取营养。“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把文艺现代化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对文艺现代化问题的又一突出贡献。
第三,文艺现代化还得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邓小平把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文艺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相联系,但他同时也十分重视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以此作为文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文艺品种,如电影、电视,只有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有些文艺样式,如“网络文学”、“电子音乐”,也只是在高科技时代才会产生。讲文艺现代化而忽视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的必要性,就是不全面的。还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 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在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尽管我国的实力和财力还不是十分雄厚,我们在文艺方面还是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使我国图书的出版、电影电视的制作、电台的广播、刊物的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国文艺将以高度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促进文艺现代化达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文艺现代化,要全面发挥文艺的多种作用,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讲文艺只讲它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完全不提文艺的娱乐作用,这也是片面的。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巨人鲁迅,既要求文艺的战斗性,但也要求文艺“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注:《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0 页。)。邓小平深谙文艺,他认为,现代化的文艺应该是全面发挥文艺作用的文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第251页。)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全国文代会的讲话中如此明白无误地提文艺还有娱乐作用,这是第一次。然而,讲文艺现代化而不提文艺还有娱乐作用,这和世界文艺的普遍发展趋势是悖离的。要不要发挥文艺的娱乐作用,是关系文艺现代化的一个大问题。古人说,“寓教于乐”,缺少了“乐”,“教”的作用也就无从发挥。文艺只是板着面孔训人,读者和观众是不会理睬这样的文艺的。邓小平说过:“我这里摆了一些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小说,干巴巴的读不下去,写作水平不行,思想艺术水平谈不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电影也是这样,题材单调,像这样的电影我就不看,这种电影看了使人讨厌。”(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5页。)现代化的文艺应是全面发挥文艺作用的文艺。
第五,文艺现代化要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并不是为文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要
从上可见,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一个整体,只讲一个方面而不讲其他方面,只强调某一点而不注重其他点,都是对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的片面 《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186.html
【 正 文 】
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尽管邓小平没有来得及专门论述社会主义文艺现代化的问题,但是,我们从邓小平有关文艺现代化的诸多论述中仍可清楚看出,他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
一
“五四”以后,一些文艺家认为,中国文艺只要向西方文艺学样,文艺就有了现代化。结果如瞿秋白在20世纪30年代初所指出的,不少作品中的文腔是“书房里的文腔”,“小西崽的文腔”,“洋翰林的文腔”,作品根本到不了民众那里。(注:《瞿秋白文集》第3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251—253页。 )这样的文艺现代化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艺现代化。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完全不同于这种关于文艺现代化的片面观点。
第一,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文艺现代化的首要标志。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文艺现代化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概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现代化,关键在于文艺能否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五四”时期,文艺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与民主,是那个时代的文艺现代化。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反映和表现抗日、团结、进步,提倡爱国主义,宣扬民族气节,是抗战时期的文艺现代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艺表现争和平、争民主、争独立,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反对卖国,又是那时的文艺现代化。我国新时期到来后,文艺反映和表现改革开放,反对僵化守旧,抨击腐败腐化,这是今天的文艺现代化。因为,它们都是“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离开了这一文艺现代化的根本,以为把西方现代派文艺搬过来就是文艺的现代化,文艺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第二,文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血管里喷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只能是水。思想保守、头脑冬烘的文艺家不可能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满脑子“西崽”思想的人也不可能写好改革开放。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战胜了保皇党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战胜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恰好说明他们思想上本来就有进步的一面,从而使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睁开眼睛看世界,战胜了他们政治上的偏见,取得了创作胜利。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文艺家思想现代化的必要性。所以,邓小平强调:“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只有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于探索的文艺工作者,才能攀登上艺术的高峰。”(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作家要思想现代化,除学习马克思主义外,还得从人民中间吸取营养。“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把文艺现代化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对文艺现代化问题的又一突出贡献。
第三,文艺现代化还得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邓小平把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文艺与文艺家思想的现代化相联系,但他同时也十分重视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以此作为文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文艺品种,如电影、电视,只有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有些文艺样式,如“网络文学”、“电子音乐”,也只是在高科技时代才会产生。讲文艺现代化而忽视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艺的必要性,就是不全面的。还在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 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在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尽管我国的实力和财力还不是十分雄厚,我们在文艺方面还是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使我国图书的出版、电影电视的制作、电台的广播、刊物的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国文艺将以高度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促进文艺现代化达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文艺现代化,要全面发挥文艺的多种作用,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讲文艺只讲它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完全不提文艺的娱乐作用,这也是片面的。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巨人鲁迅,既要求文艺的战斗性,但也要求文艺“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注:《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0 页。)。邓小平深谙文艺,他认为,现代化的文艺应该是全面发挥文艺作用的文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第251页。)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全国文代会的讲话中如此明白无误地提文艺还有娱乐作用,这是第一次。然而,讲文艺现代化而不提文艺还有娱乐作用,这和世界文艺的普遍发展趋势是悖离的。要不要发挥文艺的娱乐作用,是关系文艺现代化的一个大问题。古人说,“寓教于乐”,缺少了“乐”,“教”的作用也就无从发挥。文艺只是板着面孔训人,读者和观众是不会理睬这样的文艺的。邓小平说过:“我这里摆了一些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小说,干巴巴的读不下去,写作水平不行,思想艺术水平谈不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电影也是这样,题材单调,像这样的电影我就不看,这种电影看了使人讨厌。”(注:《邓小平论文学与艺术》,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5页。)现代化的文艺应是全面发挥文艺作用的文艺。
第五,文艺现代化要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并不是为文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要
求文艺现代化对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贡献。他一语中的:“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中更直截了当地向全体文艺界代表提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8—209页。)讲文艺现代化,正是为了使文艺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出力。
从上可见,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是一个整体,只讲一个方面而不讲其他方面,只强调某一点而不注重其他点,都是对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的片面 《论邓小平的文艺现代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