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企业管理,邓小平提出要“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行政管理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的思想,在人才管理上,提出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思想。同时,还就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 
4.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培育“四有”新人为目的的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这些都由人的现代化作保障。文化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自身的建设。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或者说是化人,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致的。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后来,他又明确提出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他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邓小平还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加强这两方面建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 
二、两大支撑系统:现代化大厦不可或缺的支柱 
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向人们清晰地昭示,现代化的大厦需要两大支撑系统,一是硬件支撑系统,即物质文明支撑系统,它由经济现代化所决定;二是软件支撑系统,即精神文明支撑系统,它由政治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所决定。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要奠定物质文明这一现代化的硬件支撑系统,让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软件支撑系统的物质条件、坚实基础和载体,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其突出和重要。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使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还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及其他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这一现代化的软件支撑系统。精神文明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展示了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理想情操、人际关系等等的状况,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精神力,它为社会其他文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思想理论指导,保证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方向。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所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硬件支撑系统离不开精神文明这一软件支撑系统。一旦离开了,硬件也就硬不起来。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他语重心长地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精神文明作为社会现代化的软件支撑系统,由于它的特殊性,如与物质文明这一硬件支撑系统相比,具有隐形性及其难以直接感知性和可衡量性的特点,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常常被有些人看软,认为它作为软件,就没有力量,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也不是权宜之计。相反,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在高度肯定物质文明作用的同时,邓小平始终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奋斗目标。邓小平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邓小平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运行过程,它不应被归结为某一因素或某一个方面,而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现象到本质,从部分到整体。中国现代化所引起的社会变迁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不能仅仅归结为经济增长,而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诸如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态、社会关系、公民素质、文化生活、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在

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应该是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发展的整体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主要通过中国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表现出来。虽然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但是,精神文明在社会文明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是一定社会形态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的必要补充和发展条件。没有精神文明的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就难以巩固和发展甚至会遭到破坏,社会也会因此而变质。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线形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是否达到了现代化水平,不仅要看它在经济上的发达程度,而且还要看它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发达程度,其归结点是人的现代化的程度。总之,要从社会有机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只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将人沦为金钱的奴隶,让物欲充斥人的心灵,这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不会给社会带来福音,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的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邓小平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从邓小平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精神文

《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28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