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哭泣姐”事件透视
“北影哭泣姐”事件透视
山东 孟迎新
【焦点】
2013年2月26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复试放榜。相比去年放榜时不少考生当场痛哭的情景,今年的放榜现场相对平静,但仍有一些考生情绪失控。当天1 1点左右,一个身着红色上衣的女孩发现自己榜上无名后,突然情绪失控,愤怒地把书包扔在地上,号啕大哭,一边大叫“为什么?都别管我”,一边使劲儿拨开人群,从看榜入口处冲出去,让不少考生唏嘘不已。
这位穿着红色轻薄羽绒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因为表情很夸张,所以在网络上走红。不少网友戏称她是“北影哭泣姐”,还有人调侃称,“就凭这特写没准儿能特招回去”“她的表情明显在说, ‘姚晨行我为什么不行’”。
哭泣姐在网络上走红后,立刻引发网友围观,有的劝慰,但更多的是嘲笑戏谑,且言辞颇为犀利,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网民素质和网络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观点】
1.艺考不仅考专业技能,同时也考心理素质,大多都有初试、复试,有的甚至还有三试。请考生以北影哭泣姐落榜发飙为戒,尽量减轻精神压力,对待压力应采取“面对它、接受它、化解它、放下它”的积极态度。
2.或许是个人水平还不够,抑或是评委老师看走了眼,但不管怎么说,考试总会有人被淘汰,即使不幸落榜也没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歇斯底里。既然已经输了考试,就别再输了气势。
3.北电落榜发飙姐表情夸张意外走红,有人嘲笑丑人多作怪,可是谁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发泄一下心中不满的时候呢?
4.如此撒泼打滚,意外走红,这演技实在太好。你不认为是炒作吗?这下出名了,目的达到了,但有人敢用她吗?
5.偶尔发泄一下情绪也好!发飙姐,真本性。
6.北影哭泣姐人猿泰山似的怒吼,秒杀马景涛,成功俘获了网民的心。仔细拆分哭泣姐咆哮和哭泣时的面部神经,可谓根根在戏上。为北影哭泣姐叫屈,这么好的人才,不被录用可惜了。
7.对这位考生遭遇的“解读”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可谓“虐心”。落榜本是值得同情之事,但网络上展示同情心的寥寥,极尽戏谑的不在少数。多数人想当然地将该考生的行为解读为“作秀”“博眼球”。当然,这也不能怪网友,因为,当看到的“表演”越来越多、真实越来越少,复杂越来越多、单纯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真诚和单纯收藏起来。若想改变这种状况,还真是个系统工程,得先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人都多付出一点儿真诚和单纯开始。
【时文链接一】
消遣别人的眼泪
别卖弄自己的漠然
程曼祺
“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的常识。虽然后来我知道“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快乐”有时候是不得已,但我仍然相信更多情况下,这种快乐应该避免——比如消遣别人的眼泪,比如调侃别人的失意。
但在“北影哭泣姐”这一“网络爆红事件”中,我却看到了人们“齐心协力”地消遣着眼泪、调侃着痛苦。网民们对落榜哭泣姐夸张的哭相有众多高论: “就凭这特写没准儿能特招回去。”“她的表情明显在说, ‘姚晨行我为什么不行’。”“太有表演天赋了,怎么就落榜了呢”……更有媒体将哭泣姐的照片配以欢快的音乐剪辑成节目,来迎合和吸引一些人扭曲的趣味。
眼泪并不好笑,落榜并不好笑,梦想的破灭实在不好笑。真正好笑的是,娱乐别人的痛苦。“你伤心,我快乐”的阴暗心理虽然一直存在,但如今好像变得明目张胆。另一种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却在该出现的时候遁入了沉寂。
我相信,大部分调侃“哭泣姐”的网友并无恶意,他们只是稍带自得地贡献了一点儿“幽默智慧”,只是随手发了几句雷同而空虚的感想。但正是“并无恶意”的初衷显示了众人心中“消遣眼泪”的理所当然。这种集体的理所当然甚至比恶意更可怕,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无可厚非,而对这种消遣的指责则成了矫情和哗众取宠,根本不值一提。
这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和疏于思考。在“调侃”盛行的网络氛围中,我们一看到爆红事件,条件反射地就要掺和一脚。驰骋键盘、快意鼠标的时刻并没有同情和细想的空闲。于是,消遣他人的眼泪和痛苦,反而变成了被追捧的风潮。
消遣他人而不自知,一方面是对他人的麻木,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漠然。
如果说网络对这种麻木和漠然有什么新贡献的话,就在于它打乱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网络技术的应用,拉近了对话者的物理距离,但并不一定能达成沟通,因为“遥远”并不会因网络而消解。即时、快速、跨地区、跨人群的交流模式,反而容易使我们置身事外,并在隔岸观火的淡定和超脱中,寻得满足和快感。海量用户的参与和跟风,又进一步使得这种快感变得理所当然。聚拢人群的结果,反而是彼此的疏远和冷漠。
另一方面,通过照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我们能“近距离”地直击事件,但也常常使人停留在视觉表象的冲击中,习惯性地过眼而不上心。“哭泣姐”爆红,是因为她夸张的哭相特写。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好笑、滑稽,这样就够了,哭泣的脸下,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无人关心。这种远近交错的“看戏”模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把别人的眼泪当成生活的作料。
热衷于给自己的生活加作料,不正反映了自身生活的贫乏吗?对他人的痛苦不假思索的另一面,是对自己的漠然和疏忽。因为此时别人的眼泪,很可能就是彼时自己的痛苦,它们一并在调侃和嘲笑中被淡忘。
信息爆炸开启了一扇眺望大千世界的窗,同时也掩上了一扇关注自己的门。浸淫于信息之中,看似能拉近我们和远方的距离,却也可能使我们同时疏远了世界和自身。请好好看一下自己吧,你会发现调侃有其边界,不管是谁的生活,都不是总能被调侃的。
没有好好审视过自己的人没有资格谈“自嘲”,更不要调侃他人。自嘲是悲壮的,炫耀自我的困顿则是卑微的,消遣别人的伤心则有点儿卑鄙了。
请别消遣了别人的眼泪,还自以为幽默;请别卖弄了自己的漠然,还自觉是淡然。
(选自201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
【时文链接二】
用“理性发言”
代替“情绪宣泄”
叶琦
春节假期刚过,空气中烟花的味道还没有散尽,互联网上就弥漫着另外一种火药味。
据报道,福建、江苏等地近日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严控用姓名查询他人房产信息,以应对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现象。
消息在网上刚披露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网民在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网络平台上迅速分成两队,互相攻讦指责。支持者呼吁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反对者指责规范堵死了网络反腐的一条通道,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
这样的站队和争论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已经不新鲜了,从铁路春运到公路免费,从交通拥堵到PM2.5……互联网为公民表达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近6亿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但网络在提供表达平台的同时,并没有提供议事的规则和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网络上才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讨论:哗众取宠的新闻标题、随处可见的泄愤帖子、丧失底线的网络暴力……这些现象在不断拷问网民底线的同时,也给互联网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问题:社会的良治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在网络时代,社会管理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网络需要怎样的议事规则,网民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而与此相伴的是我国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对新媒体传播规律认识的不足和个人媒体素养的欠缺。这使得网络讨论经常演变成舆论的撕裂,造成新的隔阂。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舆论生态目前还未能处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陈昌凤说, “这既要求传统媒体能充分地表达社会现实,也需要新媒体的使用者能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新媒体的公信力。”
姜红说: “传统媒体的组织化程度高,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公信力更强,因此应该积极承担设置网络议程的责任。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中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而对社会公众来说,应该认识到情绪宣泄不能解决问题,理性发言和建设性的意见不仅能增强网络的自净能力,还可能影响公共决策。”
“只要我们认真、积极地对待,互联网能给社会及其管理带来更多‘善’。”郭玉锦说,“比如,北京去年大雨,首都机场自发组织出现的接送旅客志愿者,还有近期互联网流传的春节回家的温暖故事,就是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我们应更积极地鼓励、传播这种‘善’。”
(选自201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北影哭泣姐”事件透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37.html
山东 孟迎新
【焦点】
2013年2月26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复试放榜。相比去年放榜时不少考生当场痛哭的情景,今年的放榜现场相对平静,但仍有一些考生情绪失控。当天1 1点左右,一个身着红色上衣的女孩发现自己榜上无名后,突然情绪失控,愤怒地把书包扔在地上,号啕大哭,一边大叫“为什么?都别管我”,一边使劲儿拨开人群,从看榜入口处冲出去,让不少考生唏嘘不已。
这位穿着红色轻薄羽绒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因为表情很夸张,所以在网络上走红。不少网友戏称她是“北影哭泣姐”,还有人调侃称,“就凭这特写没准儿能特招回去”“她的表情明显在说, ‘姚晨行我为什么不行’”。
哭泣姐在网络上走红后,立刻引发网友围观,有的劝慰,但更多的是嘲笑戏谑,且言辞颇为犀利,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网民素质和网络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观点】
1.艺考不仅考专业技能,同时也考心理素质,大多都有初试、复试,有的甚至还有三试。请考生以北影哭泣姐落榜发飙为戒,尽量减轻精神压力,对待压力应采取“面对它、接受它、化解它、放下它”的积极态度。
2.或许是个人水平还不够,抑或是评委老师看走了眼,但不管怎么说,考试总会有人被淘汰,即使不幸落榜也没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歇斯底里。既然已经输了考试,就别再输了气势。
3.北电落榜发飙姐表情夸张意外走红,有人嘲笑丑人多作怪,可是谁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发泄一下心中不满的时候呢?
4.如此撒泼打滚,意外走红,这演技实在太好。你不认为是炒作吗?这下出名了,目的达到了,但有人敢用她吗?
5.偶尔发泄一下情绪也好!发飙姐,真本性。
6.北影哭泣姐人猿泰山似的怒吼,秒杀马景涛,成功俘获了网民的心。仔细拆分哭泣姐咆哮和哭泣时的面部神经,可谓根根在戏上。为北影哭泣姐叫屈,这么好的人才,不被录用可惜了。
7.对这位考生遭遇的“解读”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可谓“虐心”。落榜本是值得同情之事,但网络上展示同情心的寥寥,极尽戏谑的不在少数。多数人想当然地将该考生的行为解读为“作秀”“博眼球”。当然,这也不能怪网友,因为,当看到的“表演”越来越多、真实越来越少,复杂越来越多、单纯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真诚和单纯收藏起来。若想改变这种状况,还真是个系统工程,得先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人都多付出一点儿真诚和单纯开始。
【时文链接一】
消遣别人的眼泪
别卖弄自己的漠然
程曼祺
“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的常识。虽然后来我知道“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快乐”有时候是不得已,但我仍然相信更多情况下,这种快乐应该避免——比如消遣别人的眼泪,比如调侃别人的失意。
但在“北影哭泣姐”这一“网络爆红事件”中,我却看到了人们“齐心协力”地消遣着眼泪、调侃着痛苦。网民们对落榜哭泣姐夸张的哭相有众多高论: “就凭这特写没准儿能特招回去。”“她的表情明显在说, ‘姚晨行我为什么不行’。”“太有表演天赋了,怎么就落榜了呢”……更有媒体将哭泣姐的照片配以欢快的音乐剪辑成节目,来迎合和吸引一些人扭曲的趣味。
眼泪并不好笑,落榜并不好笑,梦想的破灭实在不好笑。真正好笑的是,娱乐别人的痛苦。“你伤心,我快乐”的阴暗心理虽然一直存在,但如今好像变得明目张胆。另一种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却在该出现的时候遁入了沉寂。
我相信,大部分调侃“哭泣姐”的网友并无恶意,他们只是稍带自得地贡献了一点儿“幽默智慧”,只是随手发了几句雷同而空虚的感想。但正是“并无恶意”的初衷显示了众人心中“消遣眼泪”的理所当然。这种集体的理所当然甚至比恶意更可怕,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无可厚非,而对这种消遣的指责则成了矫情和哗众取宠,根本不值一提。
这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和疏于思考。在“调侃”盛行的网络氛围中,我们一看到爆红事件,条件反射地就要掺和一脚。驰骋键盘、快意鼠标的时刻并没有同情和细想的空闲。于是,消遣他人的眼泪和痛苦,反而变成了被追捧的风潮。
消遣他人而不自知,一方面是对他人的麻木,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漠然。
如果说网络对这种麻木和漠然有什么新贡献的话,就在于它打乱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网络技术的应用,拉近了对话者的物理距离,但并不一定能达成沟通,因为“遥远”并不会因网络而消解。即时、快速、跨地区、跨人群的交流模式,反而容易使我们置身事外,并在隔岸观火的淡定和超脱中,寻得满足和快感。海量用户的参与和跟风,又进一步使得这种快感变得理所当然。聚拢人群的结果,反而是彼此的疏远和冷漠。
另一方面,通过照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我们能“近距离”地直击事件,但也常常使人停留在视觉表象的冲击中,习惯性地过眼而不上心。“哭泣姐”爆红,是因为她夸张的哭相特写。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好笑、滑稽,这样就够了,哭泣的脸下,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无人关心。这种远近交错的“看戏”模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把别人的眼泪当成生活的作料。
热衷于给自己的生活加作料,不正反映了自身生活的贫乏吗?对他人的痛苦不假思索的另一面,是对自己的漠然和疏忽。因为此时别人的眼泪,很可能就是彼时自己的痛苦,它们一并在调侃和嘲笑中被淡忘。
信息爆炸开启了一扇眺望大千世界的窗,同时也掩上了一扇关注自己的门。浸淫于信息之中,看似能拉近我们和远方的距离,却也可能使我们同时疏远了世界和自身。请好好看一下自己吧,你会发现调侃有其边界,不管是谁的生活,都不是总能被调侃的。
没有好好审视过自己的人没有资格谈“自嘲”,更不要调侃他人。自嘲是悲壮的,炫耀自我的困顿则是卑微的,消遣别人的伤心则有点儿卑鄙了。
请别消遣了别人的眼泪,还自以为幽默;请别卖弄了自己的漠然,还自觉是淡然。
(选自201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
【时文链接二】
用“理性发言”
代替“情绪宣泄”
叶琦
春节假期刚过,空气中烟花的味道还没有散尽,互联网上就弥漫着另外一种火药味。
据报道,福建、江苏等地近日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严控用姓名查询他人房产信息,以应对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现象。
消息在网上刚披露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网民在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网络平台上迅速分成两队,互相攻讦指责。支持者呼吁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反对者指责规范堵死了网络反腐的一条通道,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
这样的站队和争论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已经不新鲜了,从铁路春运到公路免费,从交通拥堵到PM2.5……互联网为公民表达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近6亿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但网络在提供表达平台的同时,并没有提供议事的规则和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网络上才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讨论:哗众取宠的新闻标题、随处可见的泄愤帖子、丧失底线的网络暴力……这些现象在不断拷问网民底线的同时,也给互联网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问题:社会的良治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在网络时代,社会管理需要怎样的网络讨论,网络需要怎样的议事规则,网民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而与此相伴的是我国网络立法的相对滞后、对新媒体传播规律认识的不足和个人媒体素养的欠缺。这使得网络讨论经常演变成舆论的撕裂,造成新的隔阂。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舆论生态目前还未能处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陈昌凤说, “这既要求传统媒体能充分地表达社会现实,也需要新媒体的使用者能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新媒体的公信力。”
姜红说: “传统媒体的组织化程度高,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公信力更强,因此应该积极承担设置网络议程的责任。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中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而对社会公众来说,应该认识到情绪宣泄不能解决问题,理性发言和建设性的意见不仅能增强网络的自净能力,还可能影响公共决策。”
“只要我们认真、积极地对待,互联网能给社会及其管理带来更多‘善’。”郭玉锦说,“比如,北京去年大雨,首都机场自发组织出现的接送旅客志愿者,还有近期互联网流传的春节回家的温暖故事,就是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我们应更积极地鼓励、传播这种‘善’。”
(选自201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北影哭泣姐”事件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