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探微
【关 键 词】邓小平/教育/经济
【 正 文 】
在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顺利实现旧的计划机制向新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这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等方方面面。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作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其理论发展的清晰线索,它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的胜利实现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线和政策准备,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教育在新时期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是发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战略、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鉴于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仅对邓小平如何站在社会主义中国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如何据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等教育经济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一、教育的经济战略地位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视野,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邓小平肩负着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关注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新态势,邓小平做出了将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不仅如此,他还高瞻远瞩地洞察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主张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认为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他认为在实现“三步走”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工程中要讲战略重点,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这一战略重点“是关键”。〔2〕这是因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3〕。改革开放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改变过去把教育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把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单单突显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教育经济功能的态度和实践。邓小平敏锐地把握着这一时代的脉搏,在他的教育经济思想中,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的经济性、教育如何为经济服务、如何依据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将教育的发展看作是百年大计,看作是一种基础产业,看作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他还旗帜鲜明地主张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属性方面,邓小平也从经济的角度论述其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为人的劳动能力中既有技术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5〕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满足现实需要,就要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同时,确立建设者的社会主义信念,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还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内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安定团结,对外增强我们抵制“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鸣锣开道,这是教育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又一结合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属性已经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加强和深化。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动力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邓小平地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6〕近一二十年来,世界高科技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整个国家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邓小平简明扼要地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7〕他还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8〕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9〕。显然,邓小平把教育看作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看作是培养和输送各种科技人才的园地,看作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结合起来的纽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如果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是途径,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教育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这就是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中一条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众多是我们的国情,如果人口素质高,便是最宝贵的财富,否则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如何变包袱为财富?只有依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我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2〕因此,不能将工作重点的转移单纯地看作只转
在邓小平教育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和科学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培养大批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探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518.html
【 正 文 】
在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顺利实现旧的计划机制向新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这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等方方面面。邓小平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作为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其理论发展的清晰线索,它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的胜利实现作了重要的思想、路线和政策准备,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教育在新时期的实际条件相结合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是发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战略、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鉴于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在此仅对邓小平如何站在社会主义中国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如何据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等教育经济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一、教育的经济战略地位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视野,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范围和宏观战略高度上,把教育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背景下,一方面突出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强调教育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教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邓小平肩负着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关注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新态势,邓小平做出了将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抉择。不仅如此,他还高瞻远瞩地洞察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主张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认为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他认为在实现“三步走”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工程中要讲战略重点,其中的“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这一战略重点“是关键”。〔2〕这是因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3〕。改革开放的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改变过去把教育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把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单单突显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教育经济功能的态度和实践。邓小平敏锐地把握着这一时代的脉搏,在他的教育经济思想中,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的经济性、教育如何为经济服务、如何依据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将教育的发展看作是百年大计,看作是一种基础产业,看作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他还旗帜鲜明地主张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
即使在教育的政治属性方面,邓小平也从经济的角度论述其存在的意义。他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因为人的劳动能力中既有技术文化上的因素,又有思想道德上的因素。因此,“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5〕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特色,满足现实需要,就要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同时,确立建设者的社会主义信念,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还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内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安定团结,对外增强我们抵制“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鸣锣开道,这是教育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又一结合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具有的政治属性已经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加强和深化。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动力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发展动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邓小平地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6〕近一二十年来,世界高科技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整个国家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搞好科技,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邓小平简明扼要地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7〕他还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8〕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9〕。显然,邓小平把教育看作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看作是培养和输送各种科技人才的园地,看作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结合起来的纽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如果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是途径,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教育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这就是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中一条清晰的思路。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0〕人口众多是我们的国情,如果人口素质高,便是最宝贵的财富,否则就成了沉重的包袱。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如何变包袱为财富?只有依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我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2〕因此,不能将工作重点的转移单纯地看作只转
到经济建设上,还应转到教育上。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3〕
在邓小平教育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二大将教育和科学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培养大批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 《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