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这若干个“第一次”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破天荒地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短短的2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两位数的神奇速度持续增长,一举告别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创造出历史上许多国家几个世纪方能积累起来的丰盈财富,这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比那些几乎与我们同期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有的解体了,有的易帜了,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充满生机和活力,愈益显露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美好前景。饮水思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不对能够拥有邓小平理论而深感庆幸与自豪。
邓小平理论已经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把我们从贫穷带入了小康,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一定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把中国带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的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邓小平理论为基本前提,这是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理论创新的主题
今天我们党所强调的理论创新,中心内容就是要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确定这样的主题,既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需要,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和任何先进的理论体系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不断地吸取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才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对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不能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与它的创立者的实践活动简单地等同起来。即是说,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它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它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逝世而告终结的,它的发展和完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归根到底,是由这个理论所要解决的命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在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决定的。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这个过程就不会完结。因此,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同样是需要它的创立者及其以后的几代人努力开拓创新的。
在理论创新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党中央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三大在首次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之后就明确指出,我们对这个理论“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党的十四大在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指导方针之后也特别强调,这个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到了十五大,江泽民同志更是把这个问题又上升到更新的高度,郑重宣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为什么从十三大起,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在论述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同时都要强调必须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呢?其实质和意义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因此,有理由认为,江泽民同志所说的理论创新,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提法是一致的,它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号召全党切实地履行好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确立理论创新的主题是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要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即它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国内外形势都较前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美国称雄的不和谐现象,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国际事务,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可以说,多极化的格局目前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一种共同遏制美国称霸的联合力量,这是世界局势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其中最深刻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随着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市场化真正深入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人的观念和社会结构都较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与8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性改革,与过去计划体制一统天下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轨制的情况有了质的变化。第二,人民的社会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丰衣足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追求的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发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着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个主题进行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所作的理论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十四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方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实践中初步构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设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论断,使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搞活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594.html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短短的2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两位数的神奇速度持续增长,一举告别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创造出历史上许多国家几个世纪方能积累起来的丰盈财富,这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比那些几乎与我们同期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有的解体了,有的易帜了,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充满生机和活力,愈益显露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美好前景。饮水思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不对能够拥有邓小平理论而深感庆幸与自豪。
邓小平理论已经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把我们从贫穷带入了小康,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一定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把中国带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的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邓小平理论为基本前提,这是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证。
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理论创新的主题
今天我们党所强调的理论创新,中心内容就是要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确定这样的主题,既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需要,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和任何先进的理论体系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不断地吸取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才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对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不能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与它的创立者的实践活动简单地等同起来。即是说,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它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它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逝世而告终结的,它的发展和完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归根到底,是由这个理论所要解决的命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在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决定的。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这个过程就不会完结。因此,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同样是需要它的创立者及其以后的几代人努力开拓创新的。
在理论创新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党中央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三大在首次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之后就明确指出,我们对这个理论“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党的十四大在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指导方针之后也特别强调,这个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到了十五大,江泽民同志更是把这个问题又上升到更新的高度,郑重宣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为什么从十三大起,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在论述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同时都要强调必须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呢?其实质和意义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理论创新。因此,有理由认为,江泽民同志所说的理论创新,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提法是一致的,它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号召全党切实地履行好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确立理论创新的主题是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要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即它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国内外形势都较前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美国称雄的不和谐现象,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国际事务,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矛头集中指向中国。可以说,多极化的格局目前尚未形成,还没有形成一种共同遏制美国称霸的联合力量,这是世界局势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其中最深刻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随着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市场化真正深入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人的观念和社会结构都较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与8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性改革,与过去计划体制一统天下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轨制的情况有了质的变化。第二,人民的社会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丰衣足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追求的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发
生的最伟大变革。这种变革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生活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丰衣足食以后追求什么?怎样生活?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问题。改革的深化,必然带来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摩擦、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去说明、去解决,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发展,邓小平理论就失去指导意义。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着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个主题进行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所作的理论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这是我们的事业所以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十四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方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实践中初步构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设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论断,使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搞活国有企业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