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期权 中关村与江浙企业比较
作者: 李岷 中国企业家杂志
被宠、被依赖,再被狠狠咒骂、被预告(宣告?)死亡。
这就是迄今为止,期权在一些股东和员工、以及媒体那里的所有待遇。像其它任何曾被人们所推崇备至的事物那样,期权的命运启示录只不过再一次以从繁荣到幻灭的抛物线证明:人类不能大众性地沉溺于任何一物,狂欢式地滥用只会迅速稀薄事物本身的价值,最后令其成为一件让人恶心的东西。
所以,让那些叫喊“期权已死”的声音最好保持沉默吧。期权制度本身并非肮脏不堪和注定灭亡,它依然是改变着资本主义制度运行轨迹的伟大发明,与其说期权文化的陷落是网络泡沫破灭的牺牲品,不如说感谢这一场产业变故让我们终于能收回一些乐观而片面的判断,不再羞于承认期权的不完美性。它露出缺陷和局限了,可是它将从此真实。回到真实世界是一件让人感到踏实的事情。
由于中国企业(除了境外上市企业)实际上还不具备实行期权的一些基本条件,所以对期权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情形实际上是在隔岸观火。没有设身处地,很容易就对人家国家期权大讨论、大反思中的细节不加关注,只是笼而统之得出期权为负的印象和结论。这和前两年对期权、期股的热烈追捧一样透着幼稚。
美国业界现在对期权应用的反思集中在:一,这些年对CEO们的期权激励是否过了头,因而诱使他们铤而走险、不惜造假?二,是否应该修改会计准则,恰当核算股票期权产生的成本?三,期权激励失效后,高科技企业到哪儿去寻找再度启动的强大动力?等等。这些困惑有待于通过各种前提的设定和手段的创新来解决。也就是说,期权正在被修正,而不是被否决。
那些实行了期权的中国企业,也正陷入期权激励困乏无力的境地中。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检视,多少让他们有些尴尬。不过好在我们的初衷不是要去嘲讽和打击,除了展示他们的“后泡沫”生存状态,我们更对他们如何在企业范围内去修正期权制度表示强烈兴趣——要知道,他们是期权操作经验更加有限的中国企业!由此,在上篇《期权路难行》中,我们特别向读者推荐《亚信的省悟》这篇报道。
为什么同时我们要搞一组江浙企业的激励经验报道?说期权,总是有点像在说别人家的事儿,毕竟搞严格意义上的期权激励的中国企业还是凤毛麟角。我们想把眼光投放到眼下中国经济、企业家精神最活跃的江浙地区,看看那里的成功企业摸索出了怎样一套激励体制。当然,江浙企业的产业和形态都比较单一,现在还在进化中,这使得它现在行之有效的那套激励体制不会是它自身的终点,更不可能成为企业界的楷模。但是循着它们的路径,我们可以嗅见迥异于美国纳斯达克、华尔街那一套以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机制的清新气息,这一套从国内企业历史、国人习惯和文化中孕育而生的本土经验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更加兴奋?或许它对现在大量“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中国企业有更直接的借鉴作用。如果我们有心,或可把他们的实践经验也视作一种“修正”,修正中国企业对美国期权模式的生硬模仿。
在此作一个小提示,发“干股”是江浙企业的一个颇有特色的激励作法——具体情形为何,读者可参见下篇《江浙路径》中对正泰和伟星两家企业的报道。
《修正期权 中关村与江浙企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