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考量
学作品、电影、戏剧工具和建立宣传员制度外。政府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了“倒苦水、追苦根、刨苦根、挖穷根、算剥削账”的运动,帮助群众认识旧社会的罪恶,新社会的幸福,认清历史发展规律,以树立全社会普遍的共产主义理想。
从大隆机器厂职工诉苦中的一些统计数字来看旧社会
资料来源:《工人》半月刊社:《工人》第20期,劳动出版社1952年10月16日,第5页。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多种方式联动、刻意营造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色彩浓厚,在群众中形成了“知道了将来还要建立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再闹生产也有劲了”[14]的普遍认识,全社会形成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贯彻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的方针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清除腐朽落后思想,不能一味进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是落后的、腐朽的”的枯燥说教,需要讲究灵活性,增加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几岁的娃娃,还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无论是目不识丁,还是满腹经伦;无论是农民还是教师,生活中都少不了看戏、看电影这些娱乐活动,从而保证受教者范围广,受教机会多。在电影和戏剧中渗透的方式也将深邃的理论形象化,进行思想微熏陶,受教过程也相对轻松愉快。群众说:“电影里说得很对,我们一定要好好生产,争取快些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15],充分反映了教育效果。
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无论新中国成立,还是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应用于建设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证明理论正确性的机会。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可、接受、普及的社会基础。其次,所有的思想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都是在循循善诱、不断强化中得到普及和巩固的。只有作为执政党,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永远存在,持续地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教育,连续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影响人民群众,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自愿、自觉地去信仰它,达到不断强化、永不消减的目的。尤其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是及时、连续不断地排除非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保证。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领域的主导权。
(二)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要维护和确保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要能够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它的魅力才能显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规范市场,稳定物价,分地给农民,树立工人主人翁地位等,让广大群众在新社会中得到了实惠,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又通过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过去地主不劳动有吃有穿,穷人累死累活,没吃没穿。农民认为是自己八字不好,但通过“挖穷根,算剥削账”,进行思想教育,广大农民普遍明白了地主阶级剥削才是自身受穷受苦的根因,而非“穷命”造成。只要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惑的现实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国初能获得群众衷心的支持拥护,大众化工作推进地十分成功。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地涌入,部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急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边缘的倾向。因此,当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丝毫不亚于新中国成立。所以,厘清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管窥其历程,总结其经验,对于当前新形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2]中国共产党宣传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5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68.
[4]回忆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M].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2000:201.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8.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5.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98.
[8]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第1卷[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524.
[9]孟庆楷。长兴乡宣传员的活动[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10]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2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73.
[12]郭沫若。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报告[N].新华月报,1950-
07-15,(2)。
[13]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自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4.
[14]孙定国。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0:35.
[15]杨静山,凌凤。看了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农民受到了深刻教育[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考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897.html
从大隆机器厂职工诉苦中的一些统计数字来看旧社会
资料来源:《工人》半月刊社:《工人》第20期,劳动出版社1952年10月16日,第5页。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多种方式联动、刻意营造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色彩浓厚,在群众中形成了“知道了将来还要建立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再闹生产也有劲了”[14]的普遍认识,全社会形成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贯彻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的方针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清除腐朽落后思想,不能一味进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是落后的、腐朽的”的枯燥说教,需要讲究灵活性,增加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几岁的娃娃,还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无论是目不识丁,还是满腹经伦;无论是农民还是教师,生活中都少不了看戏、看电影这些娱乐活动,从而保证受教者范围广,受教机会多。在电影和戏剧中渗透的方式也将深邃的理论形象化,进行思想微熏陶,受教过程也相对轻松愉快。群众说:“电影里说得很对,我们一定要好好生产,争取快些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15],充分反映了教育效果。
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无论新中国成立,还是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应用于建设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证明理论正确性的机会。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可、接受、普及的社会基础。其次,所有的思想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都是在循循善诱、不断强化中得到普及和巩固的。只有作为执政党,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永远存在,持续地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教育,连续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影响人民群众,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自愿、自觉地去信仰它,达到不断强化、永不消减的目的。尤其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是及时、连续不断地排除非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保证。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领域的主导权。
(二)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要维护和确保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要能够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它的魅力才能显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规范市场,稳定物价,分地给农民,树立工人主人翁地位等,让广大群众在新社会中得到了实惠,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又通过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过去地主不劳动有吃有穿,穷人累死累活,没吃没穿。农民认为是自己八字不好,但通过“挖穷根,算剥削账”,进行思想教育,广大农民普遍明白了地主阶级剥削才是自身受穷受苦的根因,而非“穷命”造成。只要勤劳,就能过上好日子,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惑的现实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国初能获得群众衷心的支持拥护,大众化工作推进地十分成功。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地涌入,部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急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边缘的倾向。因此,当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丝毫不亚于新中国成立。所以,厘清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管窥其历程,总结其经验,对于当前新形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2]中国共产党宣传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5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68.
[4]回忆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M].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2000:201.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8.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5.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98.
[8]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第1卷[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524.
[9]孟庆楷。长兴乡宣传员的活动[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10]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2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73.
[12]郭沫若。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报告[N].新华月报,1950-
07-15,(2)。
[13]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自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4.
[14]孙定国。我们怎样对工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0:35.
[15]杨静山,凌凤。看了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农民受到了深刻教育[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 《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