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 正 文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是现代中国的强国富民思想,或者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富论、民富论。进一步的分析可以认为,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二是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三是强国富民的政策思想。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从不同层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着眼于人类进步的时代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强国富民为主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一、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走向共同富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亦即是能够实现强国富民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现实却是,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人民并不富裕,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如何走向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治国的中心问题。面对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真正从理论上解决了强国富民问题。邓小平同志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二是独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运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86页.)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5页、第411页.)列宁所说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根本任务”,其原本的含义就是指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不仅继承了这些思想,而且创造性地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其一是,纠正了生产关系决定论的传统观点,把生产力问题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3页.)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的根本标准,(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8页.)简明而透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强国富民。其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新观点,不仅反映了现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而且指明了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科技进步培育“后发优势”,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从科技进步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其鲜明特点就是如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83页.)科学技术已成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当代生产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进步的社会制度,应该更及时、更成功地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促进强国富民。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明确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从如何发展生产力的层面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邓小平同志就完整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强国富民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前面已经指出,发展生产力才能强国富民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60年代以后只搞计划经济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资源配置体制的竞争中,社会主义国家显得包袱沉重、力不从心,经济发展想快也快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说社会主义不行,而是社会主义实行的一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1月就提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236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旧观点,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理论,邓小平同志就高度评价“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148页.)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3页.)1992年2月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更强调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77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划时代的科学决议,系统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会不断增强,人民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此,邓小平同志所独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经济体制方面构建了强国富民的理论基础,与生产力理论相呼应,形成了较完整的强国富民理论体系,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二、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跨越70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力争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7页.)这个战略以增强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是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邓小平强国富民发展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首先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进
其次,邓小平强国富民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为推进这个战略的实施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 《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957.html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是现代中国的强国富民思想,或者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富论、民富论。进一步的分析可以认为,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二是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三是强国富民的政策思想。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从不同层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着眼于人类进步的时代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强国富民为主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一、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走向共同富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亦即是能够实现强国富民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现实却是,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人民并不富裕,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如何走向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治国的中心问题。面对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真正从理论上解决了强国富民问题。邓小平同志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二是独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运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86页.)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5页、第411页.)列宁所说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根本任务”,其原本的含义就是指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不仅继承了这些思想,而且创造性地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其一是,纠正了生产关系决定论的传统观点,把生产力问题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3页.)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的根本标准,(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8页.)简明而透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而强国富民。其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新观点,不仅反映了现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而且指明了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科技进步培育“后发优势”,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从科技进步层面提出了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其鲜明特点就是如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83页.)科学技术已成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当代生产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进步的社会制度,应该更及时、更成功地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促进强国富民。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明确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从如何发展生产力的层面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邓小平同志就完整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强国富民的生产力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强国富民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前面已经指出,发展生产力才能强国富民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60年代以后只搞计划经济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资源配置体制的竞争中,社会主义国家显得包袱沉重、力不从心,经济发展想快也快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说社会主义不行,而是社会主义实行的一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1月就提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236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旧观点,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理论,邓小平同志就高度评价“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148页.)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3页.)1992年2月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更强调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77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划时代的科学决议,系统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会不断增强,人民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此,邓小平同志所独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经济体制方面构建了强国富民的理论基础,与生产力理论相呼应,形成了较完整的强国富民理论体系,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二、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跨越70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力争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77页.)这个战略以增强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是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邓小平强国富民发展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首先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进
程中突出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经济条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经济条件的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的贫富程度,亦即国强民富程度。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战略目标,强国富民成为未来时期中国发展进程的一条红线,只有坚定不移地围绕这条红线建设国家,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正因如此,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注:《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368页.)硬就硬在可以尽快地实现国强民富,硬就硬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其次,邓小平强国富民战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为推进这个战略的实施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 《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