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安全思想初探
【关 键 词】邓小平/经济安全/霸权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
【 正 文 】
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的状态。如果一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和稳定的态势就可判定其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本国的经济安全倍加重视,经济安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经济工作部门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经济安全的概念,也没有对经济安全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众多论述已明显地包涵了经济安全的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安全思想,对于我们在经济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无疑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霸权主义是威胁经济安全的外部原因
冷战时期,世界处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之中,两大集团在经济上相互封锁,在军事上相互对立,世界局势因战争一触即发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发展中国家经常成为美苏争斗的牺牲品,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经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瓦解,尽管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原因依然存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经济领域里的霸权主义的不断滋生,必然导致富国掠夺穷国经济利益、侵犯穷国经济主权的现象,“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安全除了面临着一般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外部原因威胁外,还面临着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外部原因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深感不安,他们不仅长期鼓吹中国威胁论,而且还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和技术封锁,特别是美国经常挑起双边贸易摩擦,动辄采用反倾销手段限制中国对美的商品输出。邓小平同志不仅清醒的认识到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而且明确地指出只有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如何争取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是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强烈要求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在国际上不容许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把我国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一张牌来打,“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二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方面,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并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双方都获得各自应有的利益。
二、农村问题是影响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相当比重,但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差,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农村问题不仅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内部因素。
邓小平同志对农村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人口多, 耕地少的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农业更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其它行业的发展,并且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其次,邓小平同志还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 8页。)再次,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意识到农村经济与经济稳定的关系,“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邓小平同志在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对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安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第一,邓小平同志坚持在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他在1984年10月会见德国总理科尔时谈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六年来发生的变化,确实比预料的要好。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联产承包责任制消除了“吃大锅饭”和“搭便车”的现象,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种经营促使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平衡发展,有效地搞活了农村的商业经济。第二,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过程,它必然要与工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基础,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有力的支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第三, 邓小平同志主张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同时, 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后者反过来又对农业现代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可增强一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增强既可以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可以增强处理国内经济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国家防范经济风险、保证经济安全的能力。邓小平同志不仅认识到经济安全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明确指出保持经济稳步、持续的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调,从而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
第二,要防止经济过热。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问题就不容易纠正,人为地降低速度又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在历史上,经济过热曾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在评价经济过热时说过:“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经济过热容易引发泡沫经济, 虚假的繁荣导致人们过高的消费预期,不良的浪费习惯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最终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要“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发展速度才过得硬。”(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邓小平经济安全思想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978.html
【 正 文 】
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的状态。如果一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和稳定的态势就可判定其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本国的经济安全倍加重视,经济安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际经济工作部门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经济安全的概念,也没有对经济安全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众多论述已明显地包涵了经济安全的思想。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安全思想,对于我们在经济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无疑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霸权主义是威胁经济安全的外部原因
冷战时期,世界处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之中,两大集团在经济上相互封锁,在军事上相互对立,世界局势因战争一触即发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发展中国家经常成为美苏争斗的牺牲品,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经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瓦解,尽管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原因依然存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经济领域里的霸权主义的不断滋生,必然导致富国掠夺穷国经济利益、侵犯穷国经济主权的现象,“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安全除了面临着一般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外部原因威胁外,还面临着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外部原因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深感不安,他们不仅长期鼓吹中国威胁论,而且还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和技术封锁,特别是美国经常挑起双边贸易摩擦,动辄采用反倾销手段限制中国对美的商品输出。邓小平同志不仅清醒的认识到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而且明确地指出只有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如何争取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是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强烈要求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在国际上不容许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把我国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一张牌来打,“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二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方面,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并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双方都获得各自应有的利益。
二、农村问题是影响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相当比重,但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差,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农村问题不仅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内部因素。
邓小平同志对农村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人口多, 耕地少的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农业更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其它行业的发展,并且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其次,邓小平同志还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 8页。)再次,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意识到农村经济与经济稳定的关系,“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邓小平同志在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对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安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第一,邓小平同志坚持在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他在1984年10月会见德国总理科尔时谈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六年来发生的变化,确实比预料的要好。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联产承包责任制消除了“吃大锅饭”和“搭便车”的现象,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种经营促使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平衡发展,有效地搞活了农村的商业经济。第二,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过程,它必然要与工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基础,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有力的支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第三, 邓小平同志主张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同时, 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后者反过来又对农业现代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可增强一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增强既可以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可以增强处理国内经济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国家防范经济风险、保证经济安全的能力。邓小平同志不仅认识到经济安全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明确指出保持经济稳步、持续的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调,从而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
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在谈及国内经济发展时,他也强调指出,我国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经济不发展,或是低速发展,就必然会出现问题,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导致经济不安全。
第二,要防止经济过热。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问题就不容易纠正,人为地降低速度又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在历史上,经济过热曾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在评价经济过热时说过:“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经济过热容易引发泡沫经济, 虚假的繁荣导致人们过高的消费预期,不良的浪费习惯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最终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要“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发展速度才过得硬。”(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邓小平经济安全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