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邓小平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独特视角
【关 键 词】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正 文 】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平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领土争端的重要指导原则。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面把握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扩大对外交流,实现睦邻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从萌芽到提出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我国与周边不少国家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如钓鱼岛问题、南沙群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中俄边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妥,将严重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决定着我国能不能获得一个安全稳定的、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恢复工作,邓小平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1978年10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本来两国政府约定不谈及钓鱼岛问题,可是在东京记者招待会上,日本记者还是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邓小平回答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关系。(注:《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6日,第15版。)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为实现中日和平友好,暂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思想,也是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著名思想的萌芽。
1982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代表团时指出,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又是近邻,应该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只要双方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边界问题我看是不难解决的。”“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页。 )在这里,邓小平再次重申了把争议搁置起来的思想。
随着邓小平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关于搁置争议的思想在198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4年2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进而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 月版,第49页。)把“搁置争议”和“共同开发”相提并论,联系起来,这还是第一次。所以,美国客人听后说,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很有意义。
同年10月,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他同外宾的谈话内容,并系统阐述了他关于解决领土争端、边界争端的主张。在“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的思想指导下,邓小平明确指出,对钓鱼岛“这样的问题”,“可以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南沙群岛“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87页。)
邓小平最早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正式向周边国家领导人提出来是在1986年。当年6月, 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长劳雷尔访华,邓小平会见了他,在会谈中邓小平提出,南沙问题可以先搁置一下,放一放,我们不会让这个问题妨碍与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而不用武力方式”来解决。(注:《新华月报》,1986年第6期,第170页。)1988年4月, 他在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时再次阐述了这一主张。邓小平说,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这个问题可先搁置一下,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中菲两国都应该抓紧利用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的经济。 ”(注:《人民日报》,1988年4月17日,第1版。)在先后两次会见中,劳雷尔副总统和阿基诺总统都对邓小平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二、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
1.主权属我,毋容置疑
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邓小平有一个毋容置疑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对领土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无论是钓鱼岛还是南沙群岛等问题,邓小平维护主权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如在南沙群岛问题上,邓小平多次声明,反复强调,南沙历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84年2 月,他针对有些周边国家强占我南沙岛礁,明确指出:“那里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多次声明主权是中国的,管你占领不占领,主权还是中国的。”(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卷,第735页。)向世人表明, 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我们决不妥协。他的这一坚定立场在后来接见外宾时又多次予以强调。1985年9月, 在会见奥地利总统希思来格时,邓小平特意指出,“我们还有一个南沙群岛,是珊瑚岛,在地图上从来都在中国版图之内。现在台湾占领着一个岛,还建了机场。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也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也宣布它拥有主权,怎么解决?中国有发言权,因为它们历来都是属于中国的版图。”(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卷,第735页。)1988年4月,在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时,邓小平又再次强调,“对南沙群岛问题,中国最有发言权。南沙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 月版,第4卷,第735页。)进一步重申了“主权属我”的主张。
2.尊重现实,搁置争议
大家知道,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兴衰,这些本无争议的问题现在复杂化了。如钓鱼岛,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对中国拥有该岛主权未提出过任何异议,并在1785年出版的疆界地图上明确标示:钓鱼岛属于中国,而现在却强行霸占该岛及其海域。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考证,早在汉代,中国人就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确切史料记载,最迟至宋代,中国政府就对之行使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依法接管南海诸岛,并行使主权。但现在我国实际上仅控制着8 个自然条件比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982.html
【 正 文 】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平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领土争端的重要指导原则。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面把握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维护世界和平,扩大对外交流,实现睦邻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从萌芽到提出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我国与周边不少国家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如钓鱼岛问题、南沙群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中俄边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妥,将严重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决定着我国能不能获得一个安全稳定的、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恢复工作,邓小平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1978年10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本来两国政府约定不谈及钓鱼岛问题,可是在东京记者招待会上,日本记者还是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邓小平回答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关系。(注:《人民日报》,1978年10月26日,第15版。)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为实现中日和平友好,暂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思想,也是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著名思想的萌芽。
1982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代表团时指出,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又是近邻,应该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只要双方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边界问题我看是不难解决的。”“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页。 )在这里,邓小平再次重申了把争议搁置起来的思想。
随着邓小平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关于搁置争议的思想在198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4年2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进而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 月版,第49页。)把“搁置争议”和“共同开发”相提并论,联系起来,这还是第一次。所以,美国客人听后说,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很有意义。
同年10月,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他同外宾的谈话内容,并系统阐述了他关于解决领土争端、边界争端的主张。在“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的思想指导下,邓小平明确指出,对钓鱼岛“这样的问题”,“可以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南沙群岛“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87页。)
邓小平最早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正式向周边国家领导人提出来是在1986年。当年6月, 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长劳雷尔访华,邓小平会见了他,在会谈中邓小平提出,南沙问题可以先搁置一下,放一放,我们不会让这个问题妨碍与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而不用武力方式”来解决。(注:《新华月报》,1986年第6期,第170页。)1988年4月, 他在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时再次阐述了这一主张。邓小平说,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这个问题可先搁置一下,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中菲两国都应该抓紧利用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的经济。 ”(注:《人民日报》,1988年4月17日,第1版。)在先后两次会见中,劳雷尔副总统和阿基诺总统都对邓小平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二、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
1.主权属我,毋容置疑
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邓小平有一个毋容置疑的前提,那就是中国对领土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无论是钓鱼岛还是南沙群岛等问题,邓小平维护主权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如在南沙群岛问题上,邓小平多次声明,反复强调,南沙历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84年2 月,他针对有些周边国家强占我南沙岛礁,明确指出:“那里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多次声明主权是中国的,管你占领不占领,主权还是中国的。”(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卷,第735页。)向世人表明, 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我们决不妥协。他的这一坚定立场在后来接见外宾时又多次予以强调。1985年9月, 在会见奥地利总统希思来格时,邓小平特意指出,“我们还有一个南沙群岛,是珊瑚岛,在地图上从来都在中国版图之内。现在台湾占领着一个岛,还建了机场。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也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也宣布它拥有主权,怎么解决?中国有发言权,因为它们历来都是属于中国的版图。”(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卷,第735页。)1988年4月,在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时,邓小平又再次强调,“对南沙群岛问题,中国最有发言权。南沙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注: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 月版,第4卷,第735页。)进一步重申了“主权属我”的主张。
2.尊重现实,搁置争议
大家知道,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兴衰,这些本无争议的问题现在复杂化了。如钓鱼岛,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对中国拥有该岛主权未提出过任何异议,并在1785年出版的疆界地图上明确标示:钓鱼岛属于中国,而现在却强行霸占该岛及其海域。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考证,早在汉代,中国人就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确切史料记载,最迟至宋代,中国政府就对之行使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政府依法接管南海诸岛,并行使主权。但现在我国实际上仅控制着8 个自然条件比较
差的岛礁,除台湾占领了一个岛(太平岛)以外,菲律宾占9 个岛,入侵我传统海疆41万平方公里,越南占27 个岛, 入侵我传统海疆100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占9个岛(实际派驻人员仅3个,另6个则树立了所谓的“主权牌”),入侵我传统海疆27万平方公里,文莱也对南沙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印尼虽未对南沙公开提出主权要求,但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实际侵入我传统海疆5万平方公里。(注:孙福生:《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外交学院学报》(北京),1994年第4期。)目前, 南沙主要岛屿已为四国五方所控制,而海域则被六国七方所分割,而且这种分割和控制有蔓延的趋势,从而使南沙由一个本无争议的海域变为当今世界争议面积最大的一个海域。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邓小平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