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作者/李晓愚
摘 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从春秋战国时期起至今已有2700多年,在漫长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以中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圈的主流,已逐步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还为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其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更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道德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积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而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识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如果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进而实现组织的强大,最终战胜万物。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战争,进行社会劳动或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决定其胜负或是成败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组织内部实现和谐,那么就会齐心合力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时、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其中“和”是一个统一体,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一种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见等的一致或是相同,这些因素、意见等的简单相加不能产生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说孔子提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和”即为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1.儒家和谐理念,促进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儒家和谐理念的重点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其认为和谐是世间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能让万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谐理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适度、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和乐人民,国家强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观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儒家和谐思想在国内矛盾处理过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实现生活环境上的完善,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和谐思想除了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冲突以外,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个体间的目标或利益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实现个体间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谐思想能呈现出个体的心态,能呈现出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其和谐的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能实现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利益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在社会心态领域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都会对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日常行为带来影响。当然这也有诱发偏激行为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或是建设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谐思想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消极影响,进而确立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必争,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变得脆弱。过于松散的人际关系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谐心态就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
此外,儒家的仁学思想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铸造,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能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儒家和谐思想还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人类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运用,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作用,儒家和谐思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呈现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们应该有所吸收和借鉴地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从中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书店,1984.
[2]汤一介。和而不同[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2985.html
作者/李晓愚
摘 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从春秋战国时期起至今已有2700多年,在漫长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以中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圈的主流,已逐步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还为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其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更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道德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积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而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识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如果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进而实现组织的强大,最终战胜万物。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战争,进行社会劳动或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决定其胜负或是成败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组织内部实现和谐,那么就会齐心合力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时、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价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其中“和”是一个统一体,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一种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见等的一致或是相同,这些因素、意见等的简单相加不能产生新的状态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说孔子提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和”即为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1.儒家和谐理念,促进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儒家和谐理念的重点就是“和为贵”的价值观,其认为和谐是世间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能让万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谐理念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进而实现社会各方面适度、平衡、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和乐人民,国家强盛,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观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儒家和谐思想在国内矛盾处理过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实现生活环境上的完善,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和谐思想除了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冲突以外,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个体间的目标或利益以及原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实现个体间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谐思想能呈现出个体的心态,能呈现出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实现身心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其和谐的社会心态,而这种心态能实现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以此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利益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在社会心态领域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都会对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断和日常行为带来影响。当然这也有诱发偏激行为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或是建设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谐思想能帮助我们摆脱物欲的消极影响,进而确立相对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寸利必争,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变得脆弱。过于松散的人际关系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谐心态就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
此外,儒家的仁学思想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铸造,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能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提供最大的服务,而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儒家和谐思想还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之,人类若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应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运用,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作用,儒家和谐思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呈现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们应该有所吸收和借鉴地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从中挖掘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书店,1984.
[2]汤一介。和而不同[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