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邓小平国家风险理论初探
【 正 文 】
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什么风险?这些风险如何防范与化解?邓小平同志曾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答案,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来,我再次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试图领会与概括邓小平同志的国家风险理论。这一理论是他治国安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国家风险理论模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改革——现代化——风险——防范”。
一、邓小平使用“风险”概念的五种意义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风险”概念出现了三十多处。邓小平同志主要在以下五种意义上使用“风险”这一概念:
1.失误可能性 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P138)“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刚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去年年底发行了一百亿的钞票,今年物价涨得不符合我们的要求。”(P130)经济体制改革有产生某些失误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一点,当然步子还是要稳。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P229)“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的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是有风险的事情。”(P267)既然改革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我们就必须努力避免犯大的错误。
改革也有一个方向问题。方向不对,道路不对,就会犯大错误。对于这一点,小平讲得很清楚。他指出:“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多数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后还会遇到风险、困难,包括我们自己还会犯错误。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P229)
对待可能出现的失误,正确的态度是一经发现立即改正。“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P372)
2.不稳定 邓小平首先看到的不稳定现象,是在物价改革中出现的抢购风、不满情绪等。他指出:“理顺物价,这次副食品价格一放开,就有人抢购,议论纷纷,不满意的多得很,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P262—263)1984年邓小平指出, 应该说改革是有点风险的,这次北京就出现抢购物资的现象。不仅北京,好多城市都有。我们预料到这点。我们为什么不怕?因为物资比较多,群众一看,又稳定下来了。(P98)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扭曲。只有理顺价格, 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合理的价格信号,商品经济才会发展,市场经济才会出现。因此,价格改革这一关再难也得闯过去。正如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物价改革很艰巨,但这个路子必须走。
小平不仅提出了风险承受力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增强风险承受力的途径——进一步改革开放。他说:“今后即使出现风波,甚至出现大的风波,改革也必须坚持。”(P131—132)“要进一步改革, 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也还有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P260)“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P364)“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要讲究稳妥,但稳妥变成停滞不前就坏了。”(P240)
社会不安定,是大风险。大风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先没有准备。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P267)他以香港为例,认为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就不得安宁。他说:“香港的稳定,除了经济的法制以外,还要有个稳定的政治制度。我说过,现在的香港的政治制度就不是实行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制度,今后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如果要是照搬,造成动乱,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个非常实际的严重问题。”(P267)“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P212)
3.消极因素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打开窗户,一方面新鲜空气会进来,同时也会有苍蝇飞进来。邓小平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P139)“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搞活开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P135)小平以引进外资为例,说明了开放政策的双刃性以及利大于弊的实际效果。他说:“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P65)
几年来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发展中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消极因素重要表现在理论、思想、文化领域。(P205)这是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观点。他指出:“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P210—211 )小平同志还具体分析了国门打开后带来的消极因素:“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书刊等,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P298)
小平同志将消极因素视为实行开放政策的最大风险。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小平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P156)
4.失败可能性 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种风险。小平同志对这种风险也高度关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P113)尽管改革有风险,小平同志始终对改革充满信心。经过八年多改革实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059.html
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什么风险?这些风险如何防范与化解?邓小平同志曾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答案,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来,我再次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试图领会与概括邓小平同志的国家风险理论。这一理论是他治国安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国家风险理论模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改革——现代化——风险——防范”。
一、邓小平使用“风险”概念的五种意义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风险”概念出现了三十多处。邓小平同志主要在以下五种意义上使用“风险”这一概念:
1.失误可能性 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P138)“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刚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去年年底发行了一百亿的钞票,今年物价涨得不符合我们的要求。”(P130)经济体制改革有产生某些失误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一点,当然步子还是要稳。小平同志告诫我们:“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P229)“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的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这是有风险的事情。”(P267)既然改革过程中难免有失误,我们就必须努力避免犯大的错误。
改革也有一个方向问题。方向不对,道路不对,就会犯大错误。对于这一点,小平讲得很清楚。他指出:“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多数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后还会遇到风险、困难,包括我们自己还会犯错误。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P229)
对待可能出现的失误,正确的态度是一经发现立即改正。“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P372)
2.不稳定 邓小平首先看到的不稳定现象,是在物价改革中出现的抢购风、不满情绪等。他指出:“理顺物价,这次副食品价格一放开,就有人抢购,议论纷纷,不满意的多得很,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P262—263)1984年邓小平指出, 应该说改革是有点风险的,这次北京就出现抢购物资的现象。不仅北京,好多城市都有。我们预料到这点。我们为什么不怕?因为物资比较多,群众一看,又稳定下来了。(P98)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扭曲。只有理顺价格, 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合理的价格信号,商品经济才会发展,市场经济才会出现。因此,价格改革这一关再难也得闯过去。正如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物价改革很艰巨,但这个路子必须走。
小平不仅提出了风险承受力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增强风险承受力的途径——进一步改革开放。他说:“今后即使出现风波,甚至出现大的风波,改革也必须坚持。”(P131—132)“要进一步改革, 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也还有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P260)“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P364)“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要讲究稳妥,但稳妥变成停滞不前就坏了。”(P240)
社会不安定,是大风险。大风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先没有准备。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P267)他以香港为例,认为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就不得安宁。他说:“香港的稳定,除了经济的法制以外,还要有个稳定的政治制度。我说过,现在的香港的政治制度就不是实行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制度,今后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如果要是照搬,造成动乱,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个非常实际的严重问题。”(P267)“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P212)
3.消极因素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打开窗户,一方面新鲜空气会进来,同时也会有苍蝇飞进来。邓小平指出:“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P139)“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搞活开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P135)小平以引进外资为例,说明了开放政策的双刃性以及利大于弊的实际效果。他说:“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P65)
几年来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发展中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消极因素重要表现在理论、思想、文化领域。(P205)这是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观点。他指出:“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P210—211 )小平同志还具体分析了国门打开后带来的消极因素:“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书刊等,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P298)
小平同志将消极因素视为实行开放政策的最大风险。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小平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P156)
4.失败可能性 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种风险。小平同志对这种风险也高度关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P113)尽管改革有风险,小平同志始终对改革充满信心。经过八年多改革实践,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P268)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邓小平国家风险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