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中国政治论文 >> 正文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看长征胜利的必然性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看长征胜利的必然性
  
  幸晓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四川 成都 治理发愣功072)
  
  [摘要] 长征是发生在10世纪30年代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失败后,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撤退和转移。然而,无论从历时因素还是共时因素来看,长征的胜利都有其必然性。本文尝试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方法,探讨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性;运用分析历史进程进步性的方法探讨长征胜利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长征;历时性;共时性;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 (2012) 06 -0022 -04
  
  长征,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间奇迹。过去,理论界对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主要从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文化差异很大;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文化产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都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察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时,不仅仅从历史发生的具体时间、原因,以及历史事件的进程、结果等方面做微观研究;也需要我们把长征这一特殊国情下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件,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深入探讨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本文采用的“历时”与“共时”两个概念,出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关于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学说》部分对语言学研究的考察方法。在历史学科研究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同时具有二重属性,不存在完全脱离共时的历时性事件,也不存在完全脱离历时的共时性事件。我国传统史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共时性特征;西方现代史研究,更加侧重历时性研究。本文尝试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
  
  一、长征胜利的历时性因素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影响。时间方面的影响,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时因素,是指特殊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积淀;空间方面的影响,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共时因素,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所在地区或国家,不同阶级(阶层)产生的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构成的多种因素的整合。从历时因素来看,长征事件发生于有着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的国度,长征能否取得胜利,主要看中国同志是否了解中国情况。
  
  1.农业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耕文化制约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从历时因素分析,长征事件的发生,是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连续发展的特殊国情为土壤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揭示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原始农业已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体系”。由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长时间定居的农村,经过村落——部落——酋邦的演变,形成分层的社会系统。在农业经济的制约下,中国原始社会递变,进入国家文明,经夏商周三代,至西周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分封制、宗族制、井田制。周天子以天下宗主的身份,(fanwen.oyaya.net)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和贵族等级制。这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秦王朝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改井田为郡县制划分土地,以分层政治机构和军队,维系统治阶级的利益。封建制延续两千余年,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构成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农村经济的牢固存在,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情,在中国现代时期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长征事件发生的历时影响,受到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制约。毛泽东写于1926年至1934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10篇文章,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并以此为出发点,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2.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指出: “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王朝统治阶级,但“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这是由于农民战争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而农民战争自身的弱点,如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军事部署,起义军内部阶级成分复杂,利益纷争,狭隘的小农经济思想,不能摆脱旧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正统观念等,也是导致农民战争不能取得推翻封建统治的重要原因。但是,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揭示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农民阶级对生存的强烈需求、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自觉性,形成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国家农民阶级所不具备的特质。
  
  还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历代农民战争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不断改进,使战争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大,延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的趋势,客观上反映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的趋势:由局部暴动、协同作战,到整合分散军事力量,最终以农民战争的全面展开,动摇或推翻当朝统治。如元末红巾军起义最初因黄河决口爆发,活动于黄河流域,后有另两部起义军汇集,分别在江淮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最终由郭子兴部下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灭元立明。二是战略战术:建立根据地,以游击战、运动战灵活作战方式,打击敌人,保全自己,最终在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北宋梁山泊农民起义,积累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动起义的成功经验。明末农民大起义也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分兵合击、整合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以灵活的战略转移,打破敌人围剿等成功战例。
  
  历代农民战争的经验被中国工农红军借鉴和运用。中国工农红军中许多领导人都出生在中国农村,熟悉历史上发生的农民战争,善于古为今用。毛泽东在韶山村读书时,酷爱《水浒》,经常带在身边阅读,对他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率领秋收起义后的队伍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将领们以史为戒,创演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传奇。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与当地彝族头领“歃血结盟”,取得少数民族的同情和支持,到达大渡河。蒋介石调动十万兵力,企图利用天险大渡河,重演清军在大渡河边全歼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二万军队的一幕,把红军一举歼灭。红军紧紧依靠当地群众,找船只,当舵手;刘伯承、聂荣臻、朱德等将帅,亲自给部队官兵讲述石达开失败的战例,鼓励士气;在战术上佯攻大树堡,实取安顺场,赶在敌人结集兵力之前紧急强渡;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强渡成功。这一发生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两次历史事件的对比,有力证明了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对红军长征产生的影响,也不容置疑地证明了红军长征在中国战争史上创造了伟大奇迹。
  
  二、长征胜利的共时性因素
  
  共时影响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所处特定时期内各种要素的综合影响。恩格斯指出:“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推动历史事件发展的,不是单个的因素,而是“一个总的合力”。这个总的合力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参与该事件一切人们(党派、军队)的意志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而不由个别人或者少数人的意志决定。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及结果,正是当时国内各阶级意志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最终力量所推动的。
  
  1. 20世纪30年代农村的状况
  
  受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帝国主义向殖民地转嫁危机,中国农村经济陷于危机。西北各省年年发生旱灾水灾,农民破产,税负加重;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激化矛盾,加之连年战祸,土匪增加,农村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农民被迫离村,有些地区达到60%以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农民离村进入城市后,加速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的状况,在中国没有出现,反而造成城市流民大量增加,1935年已达到21,9%。农村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农村和城市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使得如何解决农村问题,怎样认识和对待农民阶级,成为各政治派别面对的首要问题,客观上也决定着各派的政治命运。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面临的基本情况
  
  (1)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基本阶级成分的变化。基本经济状况:虽有不同经济形式存在,但仍以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小商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土地兼并与日俱增,土地集中更加严重,出现了一批依靠军阀战争、高利贷或与外商经商发达起来的有政治背景的大地主;虽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农业、手工业和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帝国主义者的操纵,同时封建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阶级成分的变化,以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最为突出,从辛亥革命以前不到60万人,发展到五四运动以后的200万人左右,成为新兴起的革命力量的核心。
  
  (2)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由孙中山发起,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纲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在推翻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不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无法保障农民获得土地,以及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号召,也反映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最后失败,证明了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彻底完成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一阶段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3)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军队对比。中国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地主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联盟,代表地主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的利益。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看长征胜利的必然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12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