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二——第一生产力论


【关 键 词】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一生产力 
【 正 文 】 
《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二——第一生产力论》,与本刊去年第6 期发表的《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经济体制论》是上、下篇、姐妹篇,构成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基石。邓小平的新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就是它以经济体制论和第一生产力论为理论基础,以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主线的新经济发展理论。 
一、把科学技术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当作基本国策,投入大量人、财、物。一些世界著名的未来学者,敏锐地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未来社会的决定作用,他们甚至把未来社会的命名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如将未来社会叫“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网络社会”、“高科技和高思维社会”等等。与未来学家相比,西方的经济学界却显得相对地保守。他们无论是对经济的微观分析还是宏观分析,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方法,没有把科学技术看作重要的变量,反而在各种有关的分析中总是沿着习惯,把科学技术设定为不变,将其排除掉。当前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就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供给”、“需求”两个词。说掌握了供给与需求关系就精通了政治经济学。所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非常简单,连“鹦鹉都能成为一个博学的政治经济学者——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两个词。”也许有人会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创立了技术经济学吗?是的。但是,所谓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只是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创造,特别是使用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的评估及评估方法。邓小平的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相反,不是以假定科学技术不变为前提,恰恰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巨大作用,因此,研究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假定科学技术不变为前提,抽象地研究资本、劳动力要素,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变化为前提。所以,他提出和论证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研究的重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发展生产力的公式,是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但在邓小平看来,更重要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如果不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只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即量的增长而不是质的提高。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没有提高。生产力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研究生产力发展不应再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轴,而应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重点,从基本经济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转到经济体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从强调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转移到科学技术进步,这是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所实现的政治经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把科学技术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革命,也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传统经济学)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此处使用的传统经济学这个概念,指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前我国出版的几种政治经济学教材,虽然在某些方面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吸收了毛泽东一些经济思想,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在总体上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同小异,没有跳出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仍属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定义严重教条化了。马克思和列宁说过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但绝不等于说政治经济学就可以脱离生产力、脱离生产的技术方面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恰恰相反,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内容不能脱离形式,形式也不能没有内容。然而,传统经济学却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上述那句话,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的技术方面与社会方面截然分开。说生产的技术方面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事情,不错,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是要研究生产的技术问题的。但是,政治经济学也要从经济的角度、生产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乃至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既离不开生产关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离开科学技术就说不清生产力及其诸要素是怎样发展的,传统经济学虽然标榜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础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就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不研究科学技术又如何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呢?马克思说,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注:《资本论》第1卷第11页。)。按传统经济学, 不研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呢?邓小平的新政治经济学,在强调社会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这就大大地突破了传统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二、第一生产力的涵义 
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又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88页、49页。)我认为“第一”,这是邓小平根据当代新的实际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因素中,也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规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和生产的发展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历史地变化的,怎样规定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因素,这是一个古今中外普遍适用的真理。马克思早已讲清楚了。生产力不等于自然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人怎样改造世界?当然不是仅仅凭借人的体力。人与自然分开的标志是学会制造劳动工具和使用劳动工具。而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没有智力的参与,即使是最简单的石刀、石斧也是制造不出来的。原始人的这种智力就是科学的萌芽。制造更先进一点的工具,则需要更多地使用智力,例如制造铁的工具,比制造石器复杂得多,需投入智力相应地多得多。铁和石头最大的不同是,铁不是自然提供的现成材料,而是经过人工冶炼才能使用。这就需要劳动者具有冶炼的知识和技术。加工方法也不同,把铁制成工具,用的是铸造或锻压,这又需要有铸造和锻压的知识和技术。到了近代,生产工具发生

了质的飞跃,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制造和使用机器又需要投入更多更复杂的智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马克思说“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机器大生产要求人们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智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力量,其最高的表现形式是科学。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来如此。但是,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含量也越高,作用越大。到现代,上升到了“第一”的地位。 

《邓小平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二——第一生产力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20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