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


【关 键 词】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 
【 正 文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概括毛泽东思想时,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精髓或根本点,并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点。这是邓小平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重新进行科学概括得出的结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为九条,其中头一条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上述概括中,把思想路线,群众路线,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概括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的一种尝试。 
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相比较,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东西,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是在继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有了解放思想的新特点,使其更具有活力。其次,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下,发展到了“三个有利于”,又发展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再次,毛泽东思想也好,邓小平理论也好,都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这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一。从而形成了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既一脉相承,又富有新意的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一 
“实事求是”一语源出《汉书》。据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记载:“河间献王德……修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指的是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同志引用时已经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其涵义进行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开创中国革命特殊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全面展开始终是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轴心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亦始终是以实事求是作为轴心的。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作为它的灵魂,绝不仅仅是外在的方法或作风,而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内容和内在的生命力。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从此得以走上胜利之途。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在1943年就指出的那样:我党自从遵义会议以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注:《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P89. )这是革命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也是最能坚持实事求是,把它视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而能够继承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同志本人晚年的错误,系统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同时也特别强调解放思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办法和措施。”(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P.131.)1980年12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P364.)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 明确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文革”结束之后,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科学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神圣家族》一书中已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P104.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199. )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注:《列宁全集》第26卷.P269.)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数十年革命斗争中,总是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让人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着眼于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着眼点是“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模式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制度模式,毛泽东当时还不可能形成明确的独特见解。正如毛泽东自己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讲的“原则和苏联相同”。殊不知,正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束缚着毛泽东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毛泽东探索的曲折道路,使“一大二公三纯四平等”这些社会主义空想论的东西始终成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与此相联系,对群众的意愿,经验和独创,当它符合或不危及毛泽东头脑中的那个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时,他会当作权宜之计,支持或暂时容忍群众的要求与独创,反之,当其危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时,他就会以“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信念,果断而坚决地排斥这些群众的要求和独创,视之为农民的“自发资本主

义倾向”予以克服。 
而邓小平则正是吸取了毛泽东的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的意见、要求,经验和创造,以“三个有利于”为总结群众经验的基本取向,符合“三个有利于”邓小平就予以支持和推广,如“包产到户”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邓小平所以能总结群众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中国共产党顺应了12亿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改变了中国,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原因就是他在毛泽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三个有利于”对群众路线的领导主观作用,作出了科学规定,提供正确的指导,“三个有利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深化,具体化或操作标准化。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决定并包含了“三个有利于”的内容,而又高于“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包含了“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26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