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雨量分布不均,河谷地区大多干旱少雨。自20世纪以来,西部多次发生特大旱灾,对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历史上发生在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大旱灾,范围广、面积大、历时长、损失重,常形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惨局面。1949~1998年,西部农田年平均受灾面积582.76万km[2](不包括西藏)、成灾面积274.12万hm[2]。西部地区每年都有旱灾,其中黄河流域1982年因旱灾绝收面积70万hm[2],1987年因旱灾受灾人口达2216万人。近几年旱灾仍呈上升趋势,2000年更是形成一片“旱海”。截止2000年5月1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00万hm[2],干枯46万hm[2],白地缺水近530hm[2],水田缺水112万hm[2],因旱有1560万人、131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而60%~70%发生在我国西部。如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和内蒙古化肥厂因缺乏引黄供水工程,工厂投产后采用地下水,使水位每年下降3~4m,厂区周围农机电井全部报废,新打的200m以下的深井也出现了供水不足和吊泵现象,迫使该地区60hm[2]的耕地由水浇地变为旱地。西部的干旱影响着全国,致使各地出现高温、蝗虫大量繁殖现象,并诱发各类灾害的发生。持续高温干旱发展成为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直接造成农业粮食减产200亿kg,工业企业损失2000亿元人民币。亚洲飞蝗发生面积3.3万hm[2]。
4.风沙危害蔓延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国家,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其中,新疆有沙漠43万km[2]、戈壁32.6万km[2];内蒙古有沙漠21.3万km[2]、戈壁18.8万km[2];青海有沙漠3.8万km[2]、戈壁3.7万km[2]。西部是沙尘风暴容易发生的主要地区,进入90年代,沙尘暴的发生有发展的趋势,特点是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扩展。贺兰山东部及山前洪积扇、低山和山麓地带植被差、雨量少、土壤干燥疏松、风蚀较明显。在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河套平原地势较高的山前洪积扇上,牧荒地和部分旱耕地及盐碱荒滩有明显的风蚀发生。在阴山南部的大青山、乌拉山及相邻的山前盆地及边缘低丘、鄂尔多斯地区,降水由西向东减少,干燥度为1.6~2.8、平均风速2.0~4.3m/s。由表3可见大部分地区已遭到沙化的影响。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发生沙尘暴的次数,50年代为5次、60年代为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为23次、2000年1~5月高达12次,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以90年代最为突出。如发生于1993年5月5日和1998年4月16日的特强大沙尘暴,是西部近100年来所罕见的,损失极其惨重;又如1993年5月5日沙尘暴锋面前移程度为14~17m/s、最大风速为19.5m/s、瞬间最大风速为34m/s,黑霾墙高度为300~400m、最高为700m,能见度为0~100m,横扫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陕西、内蒙4省区72个县,面积达110km[2]。
表3 内蒙古鄂尔多斯不同地区沙化状况
附图
据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0年3月26日,受冷锋云系影响,我国甘肃中部、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扬沙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发生,此次沙尘暴与扬尘影响范围为17.4万km[2],受影响人口约为2498.31万、耕地约为523万hm[2]、牧草地约为404万hm[2],造成华北地区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使农牧业、工交运输业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0.5~1.0亿元人民币。4月6日,北京遇到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黄沙遮日。4月25日,沙尘天气再袭北京,黄土弥漫,行人呼吸困难。截止5月中旬,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竟连续发生了12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影响到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天津、吉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风沙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
5.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草场面积3.53亿hm[2],西部天然草场面积为2.87亿hm[2],草地退化面积达1.1万hm[2],占该地区草场面积的70.7%。在退化草地中,如果按每年鲜草损失750kg/hm[2]折算,每年总计少养活5000多只绵羊。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色风暴”,造成“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目前内蒙古天然草场载畜量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75%、60年代的80%,有的草场由于风蚀沙化完全丧失生产力。50年内全国已有235.3万hm[2]草场变成流沙。
引起草场退化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究其实质,就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掠夺式的利用,使草地长期得不到补偿以致入不敷出,违背了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转应保持平衡的基本原则,因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生态与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草场退化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荒漠型退化、盐碱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水土流失型退化、鼠灾型退化、石漠型退化等。各种不同类型草场退化的相互影响、迭加和积累,使草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甘南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比例由1982年的70%下降至1996年的45%、杂毒草由30%上升到55%、牧草产量由5治理发愣功kg/hm[2]下降到4500kg/hm[2],牧草产量下降了35%,特别严重的地方牧草高度由75cm下降到15cm,植被盖度由95%降至75%,草场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50%、轻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70%,严重威胁草场植被的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肆虐,鼠虫灾害发生面积达53.5万hm[2],占草场面积的20%,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危害频率加大,草地的超载过牧,更加剧了草场退化。甘南全洲草场理论载畜量为620万个羊单位,实际为910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47%,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地环境不堪重负。
6.生态环境恶劣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环境。因此,说到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我国西部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开采量的扩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以下几方面对环境的污染。(1)废水污染 黄河目前平均每天要接纳污水500万t,在素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307.html
4.风沙危害蔓延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国家,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其中,新疆有沙漠43万km[2]、戈壁32.6万km[2];内蒙古有沙漠21.3万km[2]、戈壁18.8万km[2];青海有沙漠3.8万km[2]、戈壁3.7万km[2]。西部是沙尘风暴容易发生的主要地区,进入90年代,沙尘暴的发生有发展的趋势,特点是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扩展。贺兰山东部及山前洪积扇、低山和山麓地带植被差、雨量少、土壤干燥疏松、风蚀较明显。在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河套平原地势较高的山前洪积扇上,牧荒地和部分旱耕地及盐碱荒滩有明显的风蚀发生。在阴山南部的大青山、乌拉山及相邻的山前盆地及边缘低丘、鄂尔多斯地区,降水由西向东减少,干燥度为1.6~2.8、平均风速2.0~4.3m/s。由表3可见大部分地区已遭到沙化的影响。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发生沙尘暴的次数,50年代为5次、60年代为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为23次、2000年1~5月高达12次,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以90年代最为突出。如发生于1993年5月5日和1998年4月16日的特强大沙尘暴,是西部近100年来所罕见的,损失极其惨重;又如1993年5月5日沙尘暴锋面前移程度为14~17m/s、最大风速为19.5m/s、瞬间最大风速为34m/s,黑霾墙高度为300~400m、最高为700m,能见度为0~100m,横扫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陕西、内蒙4省区72个县,面积达110km[2]。
表3 内蒙古鄂尔多斯不同地区沙化状况
附图
据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0年3月26日,受冷锋云系影响,我国甘肃中部、宁夏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扬沙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发生,此次沙尘暴与扬尘影响范围为17.4万km[2],受影响人口约为2498.31万、耕地约为523万hm[2]、牧草地约为404万hm[2],造成华北地区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使农牧业、工交运输业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0.5~1.0亿元人民币。4月6日,北京遇到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黄沙遮日。4月25日,沙尘天气再袭北京,黄土弥漫,行人呼吸困难。截止5月中旬,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竟连续发生了12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影响到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天津、吉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风沙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
5.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草场面积3.53亿hm[2],西部天然草场面积为2.87亿hm[2],草地退化面积达1.1万hm[2],占该地区草场面积的70.7%。在退化草地中,如果按每年鲜草损失750kg/hm[2]折算,每年总计少养活5000多只绵羊。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色风暴”,造成“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目前内蒙古天然草场载畜量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75%、60年代的80%,有的草场由于风蚀沙化完全丧失生产力。50年内全国已有235.3万hm[2]草场变成流沙。
引起草场退化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究其实质,就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掠夺式的利用,使草地长期得不到补偿以致入不敷出,违背了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转应保持平衡的基本原则,因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生态与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草场退化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荒漠型退化、盐碱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水土流失型退化、鼠灾型退化、石漠型退化等。各种不同类型草场退化的相互影响、迭加和积累,使草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甘南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比例由1982年的70%下降至1996年的45%、杂毒草由30%上升到55%、牧草产量由5治理发愣功kg/hm[2]下降到4500kg/hm[2],牧草产量下降了35%,特别严重的地方牧草高度由75cm下降到15cm,植被盖度由95%降至75%,草场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50%、轻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70%,严重威胁草场植被的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肆虐,鼠虫灾害发生面积达53.5万hm[2],占草场面积的20%,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危害频率加大,草地的超载过牧,更加剧了草场退化。甘南全洲草场理论载畜量为620万个羊单位,实际为910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47%,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地环境不堪重负。
6.生态环境恶劣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环境。因此,说到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我国西部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开采量的扩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以下几方面对环境的污染。(1)废水污染 黄河目前平均每天要接纳污水500万t,在素有“
塞外江南”的宁夏段,氮、氧的平均值和汞的平均值分别超标50%和36%,其中汞的最高值超标1.6倍。重庆市在382.5万t/d的总排水量中,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为187.1万t/d、工艺冷却污水169.3万t/d、居民生活排放污水为2661万t/d。重庆共有64条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次级河流,据对36条进行调查,有8条已变成“臭水沟”、13条属中度污染、15条属轻度污染。(2)废气污染 西部油田在开采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污染物中烃居首位,总烃污染负荷比最高,达62.36%。在西部各种能源的消耗中,煤的比重占75%。在全球41个城市中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监测中,西部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进入前10名的行列。(3)酸雨污染 我国酸雨的严重程度基本上由北向南逐渐加重,其中尤以西南最为严重。例如,重庆和贵阳两市的雨水月PH平均值几乎全在5以下,重庆周围的永川、南充、宜宾、沪州、万县、涪陵和贵阳周围的遵义、安顺、都均等地,其雨水酸度与重庆、贵阳大致相当。由于酸雨频繁,重庆市的许多耕地的酸性明显增大,每年都有上千hm[2]的小麦死亡,经济损失巨大。有人曾计算,重庆嘉陵江大桥的锈蚀速度为160mm/年,照此速度下去,只用30年,大桥10cm的钢梁就会因锈蚀而毁坏,以致大桥全部报废。(4)固体物污染 乱堆乱放的各种垃圾,在降雨和雨流的淋滤冲刷作用下,垃圾中有毒物质就会使地表体在土层和地下水运移而造成严重污染。例如,仅兰州市的工业废渣就达369万m[3]、生活垃圾489万m[3]。(5)化肥污染 由于无机化肥长期大量使用,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土壤酸化、板结、不好耕作。据西南农大试验,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20%~30%,其余70%~80%的化肥都渗透到土壤中并逐渐积累成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之一。据陕西省土肥所对小麦、玉米、大豆进行三氯乙醛危害试验,磷肥中三氯乙醛含量在450mg/kg时,3种作物受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