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的科技与人权思想


【关 键 词】邓小平理论/科技/人权/国家主权 
【 正 文 】 
科技发展思想包含着内在的目的,即人权思想,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和人权思想的显著特点。科技发展不仅有利于维护国权,而且对人权起着巨大的作用。对科技和人权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更加有利于科技本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进步。 
一、关于科技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纵观《邓小平文选》,其科技思想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讲话中,只言片语,慧眼独具。关于科技思想的这些讲话又较为集中地收录在第二、第三卷中。从70年代末期开始,邓小平率先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的切入点,并逐步提出改革科技体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观。 
邓小平科技发展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观。只有奠基于这一观点之上,科技发展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才能得到合理的和有效的说明。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邓小平科技发展思想中就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没有这一科技观的奠基,科技发展思想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中国,任何新观点的提出和新思想的产生都需要在马克思那里找到根据,否则就很可能遭到非议。邓小平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他首先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接着他指明:“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控制高度发达的动力工具,使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体系达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87页。)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断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张扬了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使这一科技观付诸实践,真正发挥科技在社会历史中火车头的功能和伟力,为科技发展创造和构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改革科技体制势在必行。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理论从深层次上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时代伟人,邓小平的视域绝不会仅仅局限在一国之内。如果说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观和科技体制改革理论,关注国内科技发展状况并思考其对策方略是视线向内的,那么他洞察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在80年代末就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则是其视域向外拓展的象征。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把中国的科技发展置于世界的背景下来关照和思考,从而邓小平进一步指明了国际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国家存亡和兴衰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从根本上揭示了综合国力与科技和人才的相互关系,告诫国民增强科技意识和人才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综合国力的竞赛中取得主动权,就“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48页。),“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 版,1994年2版,第95页。),“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 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 上述清晰的思路呈现在邓小平的头脑中,并最终演绎成为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是邓小平科技发展思想的核心。在邓小平看来,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仿佛是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 还是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40页。)。这些言语,真可谓殷殷嘱托,语重心长。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理论是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应当享有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同时,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应当享有其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权利。人权最基本的内容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护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权利,实际上是确保他们的生存权,是知识分子生存样态的主要标志。培养和选择人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客观要求,实际上是确保和维护知识分子的发展权。邓小平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阐明了维护知识分子基本人权的重大意义。“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68页。)。 
二、科技发展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人权进步 
邓小平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把科技提高到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其目的是完成“科教兴国”的庄严使命,借助科技的伟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对外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主权,对内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对外的国权和对内的人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这不仅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事业提供了借鉴。 
在当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体系中,普遍强调经济和社会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必须基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8

6页。)。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上世纪初为5%~10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达60%~80%,明显地超过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注:参看胡世禄主编:《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与应用研究》第16页,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不仅科技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速度,而且科技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巨大。这可用一组数字来加以说明:“我国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技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大概是1:10:100”(注:《高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1版。)。可见,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经济权利的实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版,1994年2版,第86页。)。经济发展

《邓小平的科技与人权思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34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