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兼论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在。对于如何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毛泽东提出并探索了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课题。邓小平则提出并探索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课题。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主要面临“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封建主义影响较深的条件下,陈腐污浊的东西容易死灰复燃;二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和由此产生的“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在这种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将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历史课题。
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它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保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P28)。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坚持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二是要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邓小平把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与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不断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思想来武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党的建设规定了基本方向。
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从它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得出的结论。但工人作为生产力中人的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的变化,其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在当代生产力结构中,知识、科技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并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劳动中的智力支出大大超过体力支出。随着产业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工人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脑力劳动者日益扩大成为主要劳动者。马克思创立其理论时所特别关注的产业工人阶级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应当如何应对时代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是否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此,邓小平依据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回答。他始终反对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早在1975年,他就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同上书,第2卷,P34)的结论。1977年他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上,P41)1978年他又号召:“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同上,P136)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其自身的状况和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扩大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数量和比重,“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同上,P104),是无产阶级成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规定了日益扩大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和政治地位,也揭示了工人阶级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所谓“战略论”,就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实现其代表作用。
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过去我们对无产阶级实现其代表作用的条件制约性认识不足,试图超越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了空想。也有人根据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道路、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表示怀疑。其实,这种“左”和右的错误都在于,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的贡献就在于他纠正了我们过去的错误认识,既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空想论”,也反对“怀疑论”,确立了我们党实现其代表作用的基本战略。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把我国社会主义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基本路线揭示了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P443)。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但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邓小平则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排除体制性障碍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必然带来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他晚年提出“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这些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社会主义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只有在与世界的普遍
总之,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回答了马克思晚年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共理论成果构成马克思“代表理论”的当代形式,从而也确立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412.html
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它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保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P28)。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坚持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二是要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邓小平把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与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不断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思想来武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党的建设规定了基本方向。
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从它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得出的结论。但工人作为生产力中人的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的变化,其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在当代生产力结构中,知识、科技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并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劳动中的智力支出大大超过体力支出。随着产业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工人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脑力劳动者日益扩大成为主要劳动者。马克思创立其理论时所特别关注的产业工人阶级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应当如何应对时代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是否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此,邓小平依据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回答。他始终反对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早在1975年,他就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同上书,第2卷,P34)的结论。1977年他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上,P41)1978年他又号召:“工人阶级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同上,P136)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其自身的状况和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扩大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数量和比重,“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同上,P104),是无产阶级成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规定了日益扩大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和政治地位,也揭示了工人阶级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所谓“战略论”,就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实现其代表作用。
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过去我们对无产阶级实现其代表作用的条件制约性认识不足,试图超越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了空想。也有人根据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道路、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表示怀疑。其实,这种“左”和右的错误都在于,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的贡献就在于他纠正了我们过去的错误认识,既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空想论”,也反对“怀疑论”,确立了我们党实现其代表作用的基本战略。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把我国社会主义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基本路线揭示了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P443)。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但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邓小平则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排除体制性障碍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必然带来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他晚年提出“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这些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社会主义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只有在与世界的普遍
交往中得到发展。邓小平找到了马克思当年提出这一课题的实现形式和基本途径,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纳入国际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与人类文明的直接交流和对话中发展社会主义。而市场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与世界文明接转的体制保证。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最大创新,也是吸纳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最主要方面。
总之,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回答了马克思晚年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共理论成果构成马克思“代表理论”的当代形式,从而也确立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兼论邓小平的理论贡献(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