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兼论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关 键 词】先进生产力代表/马克思/邓小平 
【 正 文 】 
关于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理论(以下简称“代表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涉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则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主线。本文拟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 
马克思“代表理论”的实质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其主旨是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来把握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实现机制。马克思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结构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在马克思看来,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必须成为先进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同时,还必须使社会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使上层建筑具有排除生产力发展中的制度性及体制性障碍的功能。 
其次,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须成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马克思对“生产方式”有多种用法,需要从它所处的语境中判别其涵义,但其基本用法是指生产的方法和样式,既包括物质的方式,即马克思所讲的“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资本论》,第1卷,P204),也包括社会的方式,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分工与协作的程度等。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在物质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的展开,因此,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必须能代表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必须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来确定先进生产力的实际代表。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主体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或集团相关联的,只有与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相关联的进步阶级或集团,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但他同时认为,无产阶级才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他断言:“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61) 
第四,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在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自觉能动过程。马克思是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种意义上来使用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一是在“自在”的意义上,是指无产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同上),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否定方面,是未来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代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最早表达了这一思想,第一次从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来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45)二是在“自为”的意义上,是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觉地通过社会革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并在取得政权后利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72)这种区分的理论功能在于,作为第一种意义上的“代表”所表达的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只有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物质基础不断成熟,才能最终实现;而作为第二种意义的“代表”所表达的是,无产阶级实现其代表作用又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它必须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并通过其政党的正确领导来实现。二者的统一说明无产阶级实现其代表作用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能动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代表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基本形成。在《宣言》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宣告了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必然灭亡,而无产阶级则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和完成者。《宣言》中所包含的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分析和无产阶级能动的革命实践这两个基本方面,在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极其系统而严谨的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从逻辑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了如下的描述:“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资本论》,第3卷,P926~927)但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引发的危机,仅仅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条件,还必须有无产阶级能动的阶级斗争。他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中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并论述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取得政权后自觉地组织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实现其代表作用的前后相继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他更为关注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代表理论”的基本模式,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只有这些国家才为革命奠定了成熟的物质条件。一旦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无产阶级就可以在直接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马克思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理论模式,在1877年11月,他在给俄国《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否定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P130)在对当时东西方革命形势的估量中,1881年3月8日,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俄国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可能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提出这一设想的动机是为了使东方国家免遭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和灾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同上书,P431)。但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同上书,P451)。直到1882年马克思还希望东西方革命能互为信号,互相补充。(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61)马克思的许多具体设想和希望并没有成为现实,但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必须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马克思晚

年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其“代表理论”的一个重大变化。在此之前,它的逻辑前提是: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物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的。而后来的设想则变换了逻辑前提:无产阶级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而是在革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来发展生产力,在吸取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前提下,逐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二 
马克思晚年没有来得及修复其调整后的“代表理论”,但的确为后人提出了一个他有生之年尚无法实践和解答的重大的历史课题,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解答对于20世纪相继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

《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兼论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41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