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经营管理人才更加短缺。没有优秀的营销策划人才,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抢夺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和发展党史文化产业,亟需一大批掌握党史文化知识、熟悉文化经营规则、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创新思维、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公关能力的经营人才。尽快建立一支党史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党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规划,营造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拓宽识人选人渠道和方式,为党史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和储备政治上靠得住、经营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经营管理队伍。
这三支队伍分别与文化产业材料收集、规划开发和市场运营的不同阶段或环节相对应,是培育和发展党史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支队伍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绝对,很多时候三者保持着兼叠与融合的状态,有的党史编研人员既是党史文化产业资源规划开发的专家,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探索完善四个机制,即党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机制、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转化机制和行业实体的运营管理机制。
是党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机制。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注重发挥特色和优势。党史文化资源是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反映着党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党史文化资源既涵盖党组织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资料、重要遗址及纪念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气概、民族精神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不同的地域,拥有的党史文化资源千差万别。挖掘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要对本地区的党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党史文化资源的家底。结合资源的存在形式、发生年代、传播特点和影响程度,深入总结研究其特色和优势,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品牌。这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消费高地的前提,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党史文化产业要注意从消费需求入手,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文化需求的方向。既从宏观角度把握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又从微观角度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动机和消费水平,同时从中观角度掌握党史文化资源与宏观及微观要求之间的契合程度。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加以梳理、提炼和总结,进而系统地谋划党史文化产业的总体设计,有的放矢地发展党史文化产业;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不同类别资源的搭配和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不等于不同产业形式的特色和优势的壁隔。如某一地区的党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党史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之间、党史文化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可以彼此有机融合,达到“锦上添花”“强强联合”的效果,增强党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格外重视党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应当以审慎的眼光,过滤分析党史文化资源,坚持先进文化的正面宣传和传承,挖掘党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二是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资方向不很明朗,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基本没有形成,更不必说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将大大促进党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该科学调配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多元投入的比例关系,允许社会资本投向党史文化产业。要敢于降低社会资金进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针对党史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无形资产比例高的特点,努力构建政府资金保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资机制:降低门槛不是移除门槛,社会投资党史文化产业,不是来者不拒的无条件参与,需要一定准入资格的特别限制。党史文化产业的特性绝不允许单纯片面追求商业产值的资本的参与,社会多元资本必须主动承担起在创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其社会价值的使命。否则,即使资金投入再多,经济价值再大,也不能允许其进入党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还要多渠道多方式化解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应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及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设立与发展,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区域文化产业风险。”⑤培育发展党史文化产业,必须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平台,鼓励引导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党史文化资源的对接,也可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共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实现组团式的发展,从而有效化解投资风险。也可与银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动机制,通过组建担保公司进行信贷担保,探索无形资产作价抵押和实施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减少银行贷款的风险,鼓励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党史文化产业领域;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可以参照借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扶持项目的有关经验做法,建立党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党史文化产业培育初期,地方政府可将一定区域土地一级开发所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二级开发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中的地方政府留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或由地方财政每年划拨一定的补贴资金,重点扶持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今年5月18日,中宣部、科技部在深圳召开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强调,“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党史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新兴文化业态。党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进步,党史文化产业应是新科技成果重点应用的领域之一。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催生党史文化产业新的文化业态,延伸党史文化产业链和先进文化的触角。如运用声光电最新技术成果改造党史文化产业的初级形式,可对重大的党史事件进行虚拟空间的模拟,实现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互动,产生远程的切身体验: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创造出党史文化产业新的消费终端。这种消费终端不一定是专门为党史文化产业专有,但可以为党史文化产业利用。如将电子书、智能手机中植入党史文化的宣传教育软件甚至是党史题材的游戏软件,这种文化终端就能够为党史文化产业行业所用;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以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促进党史文化的产业化。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高新技术,制作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创立产业的品牌优势。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党史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的新模式,通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促进党史文化的产业化;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可以利用科技成果修复和整理老唱片、胶片电影等党史文化资源,再现党史文化的经典音像,提高党史文化传播能力,繁荣党史文化产业。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了5000部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其中包括《开国大典》、《平原游击队》等党史事件电影。目前,已出现一大批从事老电影修复的企业,他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取得了不匪的经济效益。可见,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又催生了文化产业科技企业的出现,有利于产业形态的具体化和整体转型升级。
四是行业实体的运营管理机制。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花建研究员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包括实体经营模式、运营管理水平、营销策划能力和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做好党史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可以对照市场拓展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由于党史文化的特殊性,党史文化企业大多是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市场化意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够。一些自发的中小民营文化公司,尽管部分地承担着党史文化产业实体的角色,但存在着体量小、竞争无序、品牌意识缺乏、内容同质化泛滥等劣势。支持党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实现党史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在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尊重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经营意愿,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合作,构建党史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体系。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可以与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将项目委托给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由社会主体进行运营管理,以达到品牌拉动项目、项目促生品牌的双促效应。可以借鉴国有民营化、管理企业化、用工社会化的模式,探索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机制;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策划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组织专门团队做好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调研策划工作,提高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出一批群众愿意购买、乐于分享、舒心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有效市场策划 《试论党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440.html
这三支队伍分别与文化产业材料收集、规划开发和市场运营的不同阶段或环节相对应,是培育和发展党史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支队伍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绝对,很多时候三者保持着兼叠与融合的状态,有的党史编研人员既是党史文化产业资源规划开发的专家,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探索完善四个机制,即党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机制、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转化机制和行业实体的运营管理机制。
是党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机制。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注重发挥特色和优势。党史文化资源是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反映着党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党史文化资源既涵盖党组织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资料、重要遗址及纪念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气概、民族精神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不同的地域,拥有的党史文化资源千差万别。挖掘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要对本地区的党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党史文化资源的家底。结合资源的存在形式、发生年代、传播特点和影响程度,深入总结研究其特色和优势,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品牌。这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消费高地的前提,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党史文化产业要注意从消费需求入手,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文化需求的方向。既从宏观角度把握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又从微观角度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动机和消费水平,同时从中观角度掌握党史文化资源与宏观及微观要求之间的契合程度。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加以梳理、提炼和总结,进而系统地谋划党史文化产业的总体设计,有的放矢地发展党史文化产业;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不同类别资源的搭配和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不等于不同产业形式的特色和优势的壁隔。如某一地区的党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党史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之间、党史文化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可以彼此有机融合,达到“锦上添花”“强强联合”的效果,增强党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需要格外重视党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应当以审慎的眼光,过滤分析党史文化资源,坚持先进文化的正面宣传和传承,挖掘党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二是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资方向不很明朗,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基本没有形成,更不必说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将大大促进党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该科学调配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多元投入的比例关系,允许社会资本投向党史文化产业。要敢于降低社会资金进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针对党史文化产业投资风险高、无形资产比例高的特点,努力构建政府资金保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资机制:降低门槛不是移除门槛,社会投资党史文化产业,不是来者不拒的无条件参与,需要一定准入资格的特别限制。党史文化产业的特性绝不允许单纯片面追求商业产值的资本的参与,社会多元资本必须主动承担起在创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其社会价值的使命。否则,即使资金投入再多,经济价值再大,也不能允许其进入党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还要多渠道多方式化解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应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及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设立与发展,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区域文化产业风险。”⑤培育发展党史文化产业,必须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平台,鼓励引导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党史文化资源的对接,也可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共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实现组团式的发展,从而有效化解投资风险。也可与银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动机制,通过组建担保公司进行信贷担保,探索无形资产作价抵押和实施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减少银行贷款的风险,鼓励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党史文化产业领域;完善党史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机制,可以参照借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扶持项目的有关经验做法,建立党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党史文化产业培育初期,地方政府可将一定区域土地一级开发所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二级开发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中的地方政府留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或由地方财政每年划拨一定的补贴资金,重点扶持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今年5月18日,中宣部、科技部在深圳召开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强调,“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党史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新兴文化业态。党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进步,党史文化产业应是新科技成果重点应用的领域之一。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催生党史文化产业新的文化业态,延伸党史文化产业链和先进文化的触角。如运用声光电最新技术成果改造党史文化产业的初级形式,可对重大的党史事件进行虚拟空间的模拟,实现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互动,产生远程的切身体验: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能够创造出党史文化产业新的消费终端。这种消费终端不一定是专门为党史文化产业专有,但可以为党史文化产业利用。如将电子书、智能手机中植入党史文化的宣传教育软件甚至是党史题材的游戏软件,这种文化终端就能够为党史文化产业行业所用;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以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促进党史文化的产业化。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高新技术,制作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创立产业的品牌优势。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党史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的新模式,通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促进党史文化的产业化;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实现融合,可以利用科技成果修复和整理老唱片、胶片电影等党史文化资源,再现党史文化的经典音像,提高党史文化传播能力,繁荣党史文化产业。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了5000部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其中包括《开国大典》、《平原游击队》等党史事件电影。目前,已出现一大批从事老电影修复的企业,他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取得了不匪的经济效益。可见,党史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融合,又催生了文化产业科技企业的出现,有利于产业形态的具体化和整体转型升级。
四是行业实体的运营管理机制。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花建研究员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包括实体经营模式、运营管理水平、营销策划能力和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做好党史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可以对照市场拓展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由于党史文化的特殊性,党史文化企业大多是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市场化意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够。一些自发的中小民营文化公司,尽管部分地承担着党史文化产业实体的角色,但存在着体量小、竞争无序、品牌意识缺乏、内容同质化泛滥等劣势。支持党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实现党史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向;在产业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尊重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经营意愿,鼓励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合作,构建党史文化市场的良性运行体系。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可以与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将项目委托给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由社会主体进行运营管理,以达到品牌拉动项目、项目促生品牌的双促效应。可以借鉴国有民营化、管理企业化、用工社会化的模式,探索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机制;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策划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策略,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组织专门团队做好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调研策划工作,提高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出一批群众愿意购买、乐于分享、舒心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有效市场策划 《试论党史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