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
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决策失误的结果,让这艘“基金旗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进入了人事震荡期。这个昔日“美国金融业的光荣,代表着美国金融家甚至是全球金融家的梦想”的地位,已渐渐被一家更懂平衡与斡旋的国际大投行——高盛所取代。而在大摩顶盛时代,高盛不过是华尔街排名第三的投资银行,其影响力拍马都追不上大摩。
香港政府在股市上收购的接近三千亿股票,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由专业人士组成了独立委员会来负责日常打理,香港政府正在准备缓慢地退市;香港的楼市却陷入了连绵数年的低弥期,造成了大批“负资产”人士;香港股市近日突破市容量十万亿的格局。而那位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越来越无声无息,轻缓地退至幕后。
国际上(包括美国),各种监控大笔资金流动的金融工具正在建立与完善。现在十亿美元的非正常流动,就会引起各方的密切注意。包括“微软”等大公司,也几乎将自己的“溢利”部分,成立了专门的基金,委托专业人士管理和运营。
中国大陆,外汇储备达到万亿美元之上。每一千个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等于一颗“金融原子弹”,放在家里,就等于有了“核威慑力量”——不必要发动“战争”,但别人打你时总得想一想俺们也放“原子弹”的后果。同时,中国加快了“五大行”的境外上市进程——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总比傻愣愣地站在对面当靶子好,国际银行“业务链”是将所有大大小小的银行捆绑在一起的,一个小银行发生问题,很有可能波及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广泛的震荡。
在中国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个岁数一把,却少不更事的郎咸平,跑出来瞎嚷什么“国有银行贱卖论”——这世上最烦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清底蕴,却拿这“主义”那“理想”跑来说事的主,诚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完国际资本圈圈与“现代金融战争”的事,就要回归本节的主题:俺们做企业的,真有溢利了,想进入到“资本运作阶段”,应该怎么办呢?说几条仅供参考:
那么,企业有必要进入“资本运作”了,有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呢?
一、必须很清晰地了解:投入资金的尾数每增加一个零,其投资模式、投资方式、投资组合、投资方向,就与上一级完全不同,千万不要用过去的“投资经验”,取代“投资级数”专业知识。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
比如俺兜里有十万元“闲钱”,想转换为资本去投资,俺一般就会想是不是去整个服装店什么的小铺面?投资个凉茶铺或卖包子的“加盟店”?或与几个朋友一起,在马路边开个小型加油站?——反正都是以搞“小实业”为主,赚一个稳固的收入。
等俺有了100万,就会“分散投资”了:三分之一拿去买物业等“不动产”,边放租边等升值,求个“稳定收入”;三分之一拿去继续与朋友合股开公司做买卖,求来个“流动资金”;三分之一投到“较高风险”的股市、债市、汇市呵什么的,好一个不小心,开了个“哗哗”地招财进宝的渠道。
这与俺有十万元钱时,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与模式了吧?
而钱一上亿,这钱后面的“零”越来越多,跟了一大串,好象“打跛脚都不怕了”。其实这更要小心谨慎,出点岔子就是有好多个亿也给湮没了。
俺就见过不少客户,艰苦创业了十几年、几十年,有好几亿身家了,心里也就放松了,好象真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似地“神仙”起来,这也去投资那也去投资,没几年,原来存下的钱没了,还倒欠了一大屁股的债。远的不说,就说个近的:华北有个中型钢铁冶炼厂,几十年积攒下八亿银行存款,这可是“几代领导人”把自己搞得象只猴似地抠索回来的。好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选择多起来了,“这一代领导人”心思也就活起来了,看资本市场里哪有好玩的就去玩一把,从MBO一直玩到并购;又特相信自己,刚沾了点皮毛就觉得啥都懂了,把别人专业的投行专家、理财师全晾在一边,好省下咨询费、委托费。没等玩几年,俺们回头一看这主,兜里的钱全没了(竟连那些董事、总裁、经理什么的,也没赚好多钱),反倒欠下别人十五亿的债。在资本市场的海洋里没捕到鱼也就算了,咋不但自己卖了身,连老婆孩子也赔进去了?——这么难的事都让他们做到了。
其实“钱玩钱”、“钱生钱”也是个专业活。1亿与10亿的金融投资与金融衍生工具完全不同,对市场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所以玩1亿、10亿、30亿、50亿、80亿、百亿以上就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专业人士”。这些圈子里的人都很明白,自己掌管的钱一投进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通过这种影响给客户赚个满意的回报,也知道投资额度越大,回报基数就会比较稳定在一个层面上,超越或低于这个“基数层面”,将来的投资就肯定会出问题。比如,拿一亿投资下去,一年内赚个3000万是很正常的;拿10亿投资下去,能够赚到个1亿就是很令人满意的了,赚个3亿就是很不正常的 《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第8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754.html
香港政府在股市上收购的接近三千亿股票,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由专业人士组成了独立委员会来负责日常打理,香港政府正在准备缓慢地退市;香港的楼市却陷入了连绵数年的低弥期,造成了大批“负资产”人士;香港股市近日突破市容量十万亿的格局。而那位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越来越无声无息,轻缓地退至幕后。
国际上(包括美国),各种监控大笔资金流动的金融工具正在建立与完善。现在十亿美元的非正常流动,就会引起各方的密切注意。包括“微软”等大公司,也几乎将自己的“溢利”部分,成立了专门的基金,委托专业人士管理和运营。
中国大陆,外汇储备达到万亿美元之上。每一千个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等于一颗“金融原子弹”,放在家里,就等于有了“核威慑力量”——不必要发动“战争”,但别人打你时总得想一想俺们也放“原子弹”的后果。同时,中国加快了“五大行”的境外上市进程——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总比傻愣愣地站在对面当靶子好,国际银行“业务链”是将所有大大小小的银行捆绑在一起的,一个小银行发生问题,很有可能波及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广泛的震荡。
在中国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个岁数一把,却少不更事的郎咸平,跑出来瞎嚷什么“国有银行贱卖论”——这世上最烦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清底蕴,却拿这“主义”那“理想”跑来说事的主,诚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完国际资本圈圈与“现代金融战争”的事,就要回归本节的主题:俺们做企业的,真有溢利了,想进入到“资本运作阶段”,应该怎么办呢?说几条仅供参考:
那么,企业有必要进入“资本运作”了,有哪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呢?
一、必须很清晰地了解:投入资金的尾数每增加一个零,其投资模式、投资方式、投资组合、投资方向,就与上一级完全不同,千万不要用过去的“投资经验”,取代“投资级数”专业知识。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
比如俺兜里有十万元“闲钱”,想转换为资本去投资,俺一般就会想是不是去整个服装店什么的小铺面?投资个凉茶铺或卖包子的“加盟店”?或与几个朋友一起,在马路边开个小型加油站?——反正都是以搞“小实业”为主,赚一个稳固的收入。
等俺有了100万,就会“分散投资”了:三分之一拿去买物业等“不动产”,边放租边等升值,求个“稳定收入”;三分之一拿去继续与朋友合股开公司做买卖,求来个“流动资金”;三分之一投到“较高风险”的股市、债市、汇市呵什么的,好一个不小心,开了个“哗哗”地招财进宝的渠道。
这与俺有十万元钱时,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与模式了吧?
而钱一上亿,这钱后面的“零”越来越多,跟了一大串,好象“打跛脚都不怕了”。其实这更要小心谨慎,出点岔子就是有好多个亿也给湮没了。
俺就见过不少客户,艰苦创业了十几年、几十年,有好几亿身家了,心里也就放松了,好象真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似地“神仙”起来,这也去投资那也去投资,没几年,原来存下的钱没了,还倒欠了一大屁股的债。远的不说,就说个近的:华北有个中型钢铁冶炼厂,几十年积攒下八亿银行存款,这可是“几代领导人”把自己搞得象只猴似地抠索回来的。好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选择多起来了,“这一代领导人”心思也就活起来了,看资本市场里哪有好玩的就去玩一把,从MBO一直玩到并购;又特相信自己,刚沾了点皮毛就觉得啥都懂了,把别人专业的投行专家、理财师全晾在一边,好省下咨询费、委托费。没等玩几年,俺们回头一看这主,兜里的钱全没了(竟连那些董事、总裁、经理什么的,也没赚好多钱),反倒欠下别人十五亿的债。在资本市场的海洋里没捕到鱼也就算了,咋不但自己卖了身,连老婆孩子也赔进去了?——这么难的事都让他们做到了。
其实“钱玩钱”、“钱生钱”也是个专业活。1亿与10亿的金融投资与金融衍生工具完全不同,对市场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所以玩1亿、10亿、30亿、50亿、80亿、百亿以上就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专业人士”。这些圈子里的人都很明白,自己掌管的钱一投进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通过这种影响给客户赚个满意的回报,也知道投资额度越大,回报基数就会比较稳定在一个层面上,超越或低于这个“基数层面”,将来的投资就肯定会出问题。比如,拿一亿投资下去,一年内赚个3000万是很正常的;拿10亿投资下去,能够赚到个1亿就是很令人满意的了,赚个3亿就是很不正常的 《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