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
产生于批判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之中。没有《莱茵报》时期的社会调查和 社会批判经历,马克思就不会有1841年开始的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转变;没有恩格斯关于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资本主义现状的深刻理论批判 (揭露出神圣家庭的秘密),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就不会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被破解。作 为马克思天才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非是坐在书房里苦思冥 想的结果,而是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三 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固然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延续,但更主要 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主张“武器的批判”并亲身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之 后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养料。马克思主义诞 生150多年来,它并没有停留在最初的理论状态中,今天我们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比起1 50年前有了丰富得多的理论内容,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以贯之的。所以,马克思主 义150多年的历史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 过程中每一个划时代的成果都不是学者们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也不是某一个政 治家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创造的。俄国工人阶级反抗沙皇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军事帝国主义暴行 的斗争实践孕育了“一国胜利论”的伟大理论突破;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 毛泽东思想阶段;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进 一步中国化,创造了邓小平理论;如今,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又在书写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历史,江泽民“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突破。
(二)批判品质: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对现存事物和现存理论的批判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仅指向一切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过程,指向一切其他思想理论,而且 还指向自身。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辩证的特质,主张从事物的运动 、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主张对一切既定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说: “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 我们便会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 缩。”[1](P416)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一开始就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是对客观世界 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批判;二是针对自身的批判。在第一条线上,马克思主义坚 决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态度和纯粹思辨的哲学观。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 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P416)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每一现存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从它的不断运动中去理解 ,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 以,任何迷信经验和权威的做法都是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在第二条线上,马 克思主义表现出其特有的自我批判精神。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重要特征 ,它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先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辩证的自我否定,就是 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克服发现的错误观点,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并加以补充,公开 抛弃过时的结论,为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提升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者从来不会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得出的具体结论看成是终极真理,从来不会把理 论当成教条,相反,他们总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理论调整,自 觉地运用自我批判功能来对待已有的结论。这样,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终止于某一个具 体的结论之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 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品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 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他们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在 后来的再版序言中不断地对其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1872年,马克思、恩 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 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 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P248-249)1882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俄文版序言中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资本主义 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同
(三)开放品质: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马克思主义能在与实践结合中孕育新的理论生命、能进行自我批判实现新陈代谢,同 时,在理论创新的质量上、在自我超越的高度上要保持时代前沿的位置,还得随时关注 人类所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理论只要把自身当成终极真理,并用 封闭的体系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必然被时代所抛弃。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鲜 明特点之一就是其开放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 ,用阔大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决定了它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把 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能被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3811.html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养料。马克思主义诞 生150多年来,它并没有停留在最初的理论状态中,今天我们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比起1 50年前有了丰富得多的理论内容,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以贯之的。所以,马克思主 义150多年的历史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 过程中每一个划时代的成果都不是学者们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也不是某一个政 治家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造出来的,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创造的。俄国工人阶级反抗沙皇专制主义统治及其军事帝国主义暴行 的斗争实践孕育了“一国胜利论”的伟大理论突破;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 毛泽东思想阶段;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进 一步中国化,创造了邓小平理论;如今,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又在书写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历史,江泽民“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突破。
(二)批判品质: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它对现存事物和现存理论的批判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仅指向一切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过程,指向一切其他思想理论,而且 还指向自身。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辩证的特质,主张从事物的运动 、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主张对一切既定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说: “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 我们便会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 缩。”[1](P416)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一开始就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是对客观世界 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批判;二是针对自身的批判。在第一条线上,马克思主义坚 决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态度和纯粹思辨的哲学观。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 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P416)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每一现存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从它的不断运动中去理解 ,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 以,任何迷信经验和权威的做法都是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在第二条线上,马 克思主义表现出其特有的自我批判精神。理论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重要特征 ,它的一个最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先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辩证的自我否定,就是 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克服发现的错误观点,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并加以补充,公开 抛弃过时的结论,为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提升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者从来不会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得出的具体结论看成是终极真理,从来不会把理 论当成教条,相反,他们总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理论调整,自 觉地运用自我批判功能来对待已有的结论。这样,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终止于某一个具 体的结论之中。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 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品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 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但是,他们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在 后来的再版序言中不断地对其中一些地方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1872年,马克思、恩 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 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 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P248-249)1882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俄文版序言中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资本主义 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同
时还分析了俄国存在的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的“俄国公社 ”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俄国能否从这种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 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的问题。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把《共产党宣言》原 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订正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 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1888年英文版序言又进一步表述为 “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三)开放品质: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马克思主义能在与实践结合中孕育新的理论生命、能进行自我批判实现新陈代谢,同 时,在理论创新的质量上、在自我超越的高度上要保持时代前沿的位置,还得随时关注 人类所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理论只要把自身当成终极真理,并用 封闭的体系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必然被时代所抛弃。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鲜 明特点之一就是其开放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 ,用阔大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决定了它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把 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能被全世界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