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中国GDP增长速度可信度研究


这一点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其次,经济增长率滞后两期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连续性,影响系数分别达到0.12,-0.03;再次,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科技拨款增速,当该变量增加(减少)1个百分点,将使gdpzs增加(减少)0.0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四,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集中反映在电力上,其影响系数达到0.08;最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增长率,当它增加(减少)1个百分点,使gdpzs减少(增加)0.13个百分点,这说明全社会庞大的就业人员数量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一半以上的数量集中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这就要求国家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更加注重劳动者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和潜力。这充分反映了自1997年我国国企改革以来,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再就业工程等措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根据上述模型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拟合值(gdpzsf)以及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gdpzs)之间的相对误差d(d=gdpzs-gdpzsf),现将上述的研究结果列于表1中。
  从表1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1 模型拟合值及相对误差
  附图
  (1)在23个样本数据中,1978—1993年期间,模型拟合相对误差的绝对值稍微偏大,1994年之后,两类数据逐步趋于一致,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GDP的核算范围逐渐由MPS向SNA体系转变,由于MPS核算的只是物质生产领域,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GDP统计有偏小的趋势,但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尤其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开始实行SNA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GDP产生影响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尽可能与1993年的SNA实现一致,但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还很短暂,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向SNA过渡的过程中,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居民住房服务统计;(2)政府补贴;(3)企业内部的福利性服务;(4)农村工业统计;(5)农业统计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1994年以前连续若干年我国GDP总量的低估和增长速度的高估,1994—2000年期间,拟合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在0.5%以内,因此这7年的统计数据是基本可信的。
  (2)通过tobit模型的拟合,在1978—2000年23个样本容量中,拟合误差绝对值在1%以内的有17个,占样本总量的73.9%;误差在1%—2%的有2个,占样本容量的8.7%;误差在2%—3%的有2个,占样本容量的8.7%,误差在3%—4%的有2个,占样本容量的8.7%。从模型中计算出来的拟合值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它反映了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拟合误差都在1%以内,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讲,gdpzs的统计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3)1997—2000年期间,GDP增速拟合值分别为8.5%,8.0%,7.5%和8.5%,这并没有出现象Rawski所认为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与能源增长率大致相当,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在这四年期间应当出现负增长的判断,而且它们的拟合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3%,0.2%,0.4%和0.4%,均在1%以内。这主要是因为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投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保证了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
  既然1997—2000年,我国年均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期间的能源生产是递减的?大多数经济学者都是从这个方面来批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因此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分析。
  我国能源生产的构成成份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太阳能等,由于数据资料的关系,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出现的只涉及前面四种,能源生产总量是以万吨标准煤来计算的,数值的大小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各种成份在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其二是各种能源成份转变成标准煤的系数。由《中国统计年鉴2001》“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笔者计算出表2。表中涉及能源生产指数(1978年为100)和原煤、原油、天然气以及水电在能源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的年增长速度。结合表2,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1)能源生产指数在1978—1996年期间是逐年增加的,而1997—2000年是减少的,但同时应注意到能源供需规模存在被明显低估的一些因素。以煤炭为例,近年来限产和关闭小煤窑的措施十分严厉。目前采煤需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在2000和2001年间据称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均大幅度下降,只有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微幅上升。地方和乡镇煤矿分别约占原煤产量的20%和25%左右,根据过去数年煤矿死伤事故有增无减的情况,很难想象地方和乡镇煤矿的私采滥挖有根本性改观。另外,原油和成品油走私也十分猖獗,就在2001年海关两个月缉私就查出了7000多吨走私成品油,乐观估计稽查率为10%的话,那么中国每年油品走私几十万吨并不过分,因此,近年来原煤和油品供需的实际规模可能存在低估,如果我们假定5年来政府调整能源供给结构的努力不是异乎寻常地有效,假定中国能源需求和产业能耗水平也并无显著改善,那么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其实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和石油供需存在明显低估。这样经济增长和能源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可理解。
  (2)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1997—2000年期间,煤除了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减小外,从自身的绝对数量来讲,其生产分别连续以1.6%、9.0%、16.6%、1.7%的速度递减,这主要是由于煤对环境的污染太大,其产生

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分别占总排放量的85%以上,考虑到我国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淘汰落后设备还有较大空间,节能潜力很大。从发展条件看,加入WTO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将加强,相应的市场机制对节能的作用亦扩大,工业化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结构节能。我国自1997年以来,大力推进洁净煤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煤的利用率,如每千瓦时发电煤耗从1980年的413克下降到1997年的369克;每吨水泥耗标准煤由1980年的206.5公斤下降到1997年的156.35公斤。在1997—2000年期间,石油的生产分别以1.6%、0.3%、-0.3%、1.8%的速度变化,而石油的消费却持续增长,1999年石油净进口量4381万吨,已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22%,石油供应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较石油而言,我国天然气和水电相对丰富,在1997—2000年这四年中,其生产和消费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资源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对于它们来讲,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综合协调问题,近几年的“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工程也在逐渐实施。以上原因就是我国在这四年里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理由。实际上,按照Rawski的说法,假定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相当于假定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不变的。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来说,能源消费系数是可能下降的。而且,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不平衡发展,也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从道理上来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的假定也是说不通的。
  表2 能源生产指数及各成份增长比例
  附图
  (3)虽然在1997—2000年期间,统计所得到的能源生产总量是递减的,但是电力生产却是以年平均6%的速度递增的,因此就我国GDP增长与能源的关系而言,有两点是必须看到的:其一,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会导致使用各种不同能源成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为主的行业不同的增长速度,将促使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GD

《中国GDP增长速度可信度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0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