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理论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
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进而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这就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社会发展基本要素的结合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定了基本的价值目标,由此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状态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较为发达状态迈进的历史进程。这一阶段性的现代化大致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变为现实。
在发展的任务上,邓小平依据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任务,这就使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回归到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邓小平还对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全新的阐述。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转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基础上,就必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8](P86)。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归根到底必须以教育为基础。邓小平关于经济、 科技与教育相互关系的论述, 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既克服了过去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弊端,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等一整套战略性思路。
在发展的模式上,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继所有制改造之后又一次深刻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开放也是改革。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把对外开放当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的目标所向,是以市场为取向,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形式。邓小平破除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他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发展的战略上,邓小平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经验教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成三种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P251 )邓小平“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构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现代化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稍纵即逝,因此,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由于我们幅员辽阔、地区间人口自然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由于同步富裕所实际导致的平均主义错误以及最终走向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历史教训,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民富裕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邓小平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三个重点,其中农业是根本,科技是关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发展的理念上,邓小平摒弃了过去那种由政府主导的、以计划和统制为特征的片面发展观,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生活中关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疾苦放在心上,不仅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规定,而且还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此外,邓小平还高度重视人的合成发展,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既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的社会,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既是高度民主、健全法制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又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
总而言之,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力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的特点出发,冲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探索新道路,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制定出了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十五大政治报告)。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它开辟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21世纪的中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样是2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057.html
在发展的任务上,邓小平依据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任务,这就使中国社会的发展由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回归到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发展。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邓小平还对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全新的阐述。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转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基础上,就必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8](P86)。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归根到底必须以教育为基础。邓小平关于经济、 科技与教育相互关系的论述, 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既克服了过去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弊端,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等一整套战略性思路。
在发展的模式上,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继所有制改造之后又一次深刻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开放也是改革。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把对外开放当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的目标所向,是以市场为取向,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形式。邓小平破除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他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发展的战略上,邓小平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经验教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成三种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P251 )邓小平“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构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现代化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稍纵即逝,因此,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由于我们幅员辽阔、地区间人口自然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由于同步富裕所实际导致的平均主义错误以及最终走向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的历史教训,因此,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民富裕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邓小平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提出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三个重点,其中农业是根本,科技是关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发展的理念上,邓小平摒弃了过去那种由政府主导的、以计划和统制为特征的片面发展观,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中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生活中关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疾苦放在心上,不仅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规定,而且还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此外,邓小平还高度重视人的合成发展,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既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的社会,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既是高度民主、健全法制与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又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
总而言之,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力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的特点出发,冲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探索新道路,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制定出了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十五大政治报告)。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它开辟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21世纪的中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样是2
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如果说19世纪是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奋斗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宏伟的发展目标,也是二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然而,21世纪又将是一个充满动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其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既为我们提供可以直接利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又使我们面临着必须同步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和压力,还使我们必须正视科技革命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生态危机。其二,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而成为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仍然存在。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所导致的局部冲突不断发展,这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需要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要在坚定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作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其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制度竞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美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发达国家凭借新技术优势,实施了若干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巩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他们绝不允许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重新崛起并对其构成新的威胁,他们千方百计想通过经济全球化将资本主义影响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进而实现资本主义政治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但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一切表明,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中国要想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迎头赶上,要想在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共存的时代里重新崛起,确实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发展道路、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