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


【关 键 词】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国现代化/21世纪 
【 正 文 】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为超越“西化”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作的重大贡献。这一理论根植于实践,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和考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必将成为指导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各个国家,尤其是战后一大批非殖民化运动中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造,带动社会变迁,超赶世界发展先进水平的过程,现代化由此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经典作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确立其统治地位,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1](P67),创造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2](P78)。由于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民族间的普遍交往,以及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3](P8)。 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使世界“一体化”的同时,也造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一个“中心——卫星”式的体系[4 ](P279,P255)。“中心”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卫星”国的畸形发展为代价的。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尤其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断和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暗示了在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生产方式;“跨越”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之后普遍的、常规的现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方法论[5]。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 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他们高估了西欧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而把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转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和革命等问题上。因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形成关于非西方世界发展的系统理论”[6](P85)。换言之,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搞现代化?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经典作家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 >2.西方发展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当代西方发展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接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和全球发展问题,主要有三大派别,即“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是50年代由美国创建的。其中心论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是受其内部传统因素制约的,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将西方经济增长和民主政治秩序所必需的条件,“借助发展政策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去”[7](P62)。因此,现代化本质上是西方化,当代社会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无非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西化”实现现代化。然而,许多国家照搬这些模式的结果,却导致了发展的困境和危机,不仅没缩小反而加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拉美激进主义学者为代表的依附理论对此提出挑战,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外围国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依附关系,依附国的不发达和低度发展是由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造成的。克服不发达和低度发展的关键在于割断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独立的发展方针。但是,依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不发达主要看作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主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脱钩”,显然是失之偏颇的。世界体系理论则认为,当代世界仍是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体系中,各个国家存在着“核心—半边陲—边陲”的结构性分工,其经济交往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掠夺不发达国家,造成这些国家“不发达”。发展的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位置,实现自己的“升级”。世界体系理论对当代经济政治作全球体系的分析有独到之外,但过分强调体系的重要性,忽视国家作用,“半边陲”概念过于笼统,不具操作性。总之,当代西方出现的诸多发展理论,要么是发达国家发展观念和方式的输出,要么是发展中国家不满依附地位的抗争,从理论到实践均出现许多问题,显然是不能照搬照抄于别国的。 
3.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和严重失误。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历史背景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时代中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落后是其基本特征。新制度建立之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已经暴露出来,而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又面临资本主义制度的严峻挑战。因此,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任务。在发展目标上,他把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通过这一社会制度实现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发展模式上,他以国家工业化为首要内容,既不同意以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西欧模式,也不同意通过农副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的东欧(苏联)模式,而主张走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在发展步骤上,他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认识,认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大约需要50年到100年时间。 在发展的支撑条件下,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新方针和新政策。可以说,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启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更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挫折。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其一,对马列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作片面理解,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其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三,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不理解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形式,总想破除或限制商品生产及其价值规律;其四,政治上提出并强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违背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使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20年间实际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二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邓小平身上。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出发,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 
在发展的性质和道路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一贯思想,重申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这一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逻辑起点的,这是我们确定走中国现代化道路以及制定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已有论述还远不够成熟或者付诸缺如的现状出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05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