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及绩效研究
种方式,它们分别占全部资产重组公司总数的37.32%、32.89%、15.49%,三者合并占全部资产重组公司的比重为85.70%。从重组的内容来看,这三种方式又集中于对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资产重组上,毫无疑问这是弥补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直接上市流通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资产重组及进入行业情况
从1990年到1998年6月底,通过6种资产重组方式进入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情况是:房地产18家、纺织服装制鞋化纤55家、高科技50家、公用事业73家、机械制造67家、家电32家、建材21家、金融信托4家、酒业8家、农业4家、商业82家、石油化工64家、冶金36家、医药26家、造纸11家、综合108家、其他29家。从表象上看,中国股市中的资产重组的行业进入情况趋向于多元化,但从深层次上看,这不仅是一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成长企业向衰落企业的扩张,而且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产业调整与升级。
买“壳”、借“壳”、换“壳”,无疑是资产重组这首恢宏交响曲中最活跃的音符。“美纶股份”与“泰达股份”的重组,是没落的普通化纤产业向交通、能源、高科技工业等政策鼓励产业的转移;备受市场关注的托普控股“川长征”,创智入主“五一文”,以及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等,则是新兴信息、微电子产业对机械、零售商业等传统行业的替代;而“烟台华联”等利润日薄的零售百货业更换大股东后,均明确了向潜力巨大的生物生化工程及投资业的方向发展。
更大规模的产业更新和升级换代正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普遍发生在广大上市公司中,通过局部的资产优化和结构调整,长虹、海尔、海信、TCL。等一大批已趋于成熟的家电企业纷纷向数字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的新领域拓展;“广州控股”、“湘中意”等则面向以大城市水、电、气工程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产业;而长期被视为“老大难”的纺织板块,也在政府的扶持下实施了大规模产业转向,“龙头股份”、“嘉丰股份”等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进入了高附加值的名牌成衣业、高科技楼宇及新型建材等行业。让我们浏览一下1997年初至1998年6月底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发生的626起形式各异的资产重组,一条清晰的产业结构变更主线便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即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由国家限制发展的竞争激烈、效益低下的产业向国家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转化;其中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生化、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产业,而这些产业正是国际上公认的在21世纪综合国力较量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的核心构成。
(三)资产重组公司的经营业绩
通过资产重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业绩重组,是股票市场永恒的主题。比较中国股票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发现,资产重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1995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44亿元,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62亿元的水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0元,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27元的水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73%,比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低7.96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5亿元,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53亿元的水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8元,基本上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持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21%,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5.91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5亿元,基本上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持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8元,略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0.27元的水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32%,比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高出2.28个百分点。资产重组效果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指标分析
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是考察股市绩效的重要内容。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通过两个内容来了解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总体上的经营绩效:一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二是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从1997年与1996年和1995年对比的统计指标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的总体趋势表现为:第一,平均主营收入和平均净利润增长较快;第二,平均净资产利润率稳步攀升;第三,平均每股收益基本稳定。199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6.94亿元,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增长4.2%和15.86%;1997年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06%,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高出2.2和12.23个百分点;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6亿元,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增长6.45%和24。53%。
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04%,低于1995年和1996年的对应指标;而这3年来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则稳步攀升,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8.52%,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高出2.02和1.34个百分点。
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27元,与1995年的对应指标持平,但略低于1996年0.29元的水平。这3年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在0.27~
(二)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稳定提高,而资产负债比率则逐年下降。199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为1.63倍;1996年上升为1.95倍,比上年提高19.63%;1997年该指标是2.14倍,比1996年增长9.74%。1995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比率为47.06%;1996年下降为45.11%,下降幅度为4.54%,1997年该指标为41.75%,在1996年的基础上又下降了8.07%。这说明上市公司在总体上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提高,减小了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2.资产管理分析
199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存货周转率为6.52次,1996年上升为6.64次,1997年又进一步提高为10.14次;而1995年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63次,1996年上升为0.67次,1997年为0.65次,高于1995年的水平,但低于1996年的水平。存货周转率增大说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效率在提高,而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对较快,从而导致其销售额的提高受到限制。研究表明,从长远角度看,整体上的上市公司要想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必须在扩大经营规模和资本扩张的同时,深入挖潜和革新,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更上一层楼。
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它相当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短期贷款,在流动资产的管理上,被看作是一项特殊的投资项目。应收账款是公司经营中无法回避的事实。应收账款一般有三个作用:(1)增加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大多数公司都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和劳务,这已成为许多公司采用的一种营销策略。(2)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开拓新市场。企业为保持或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般采用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销售,有利的信用条件不仅成为企业保持或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工具,而且也是企业开拓新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3)减少存货。公司持有产成品存货,必须支付保管费,在发生损耗、有的产品还会过时的情况下,如果将存货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113.html
(二)资产重组及进入行业情况
从1990年到1998年6月底,通过6种资产重组方式进入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情况是:房地产18家、纺织服装制鞋化纤55家、高科技50家、公用事业73家、机械制造67家、家电32家、建材21家、金融信托4家、酒业8家、农业4家、商业82家、石油化工64家、冶金36家、医药26家、造纸11家、综合108家、其他29家。从表象上看,中国股市中的资产重组的行业进入情况趋向于多元化,但从深层次上看,这不仅是一些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成长企业向衰落企业的扩张,而且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产业调整与升级。
买“壳”、借“壳”、换“壳”,无疑是资产重组这首恢宏交响曲中最活跃的音符。“美纶股份”与“泰达股份”的重组,是没落的普通化纤产业向交通、能源、高科技工业等政策鼓励产业的转移;备受市场关注的托普控股“川长征”,创智入主“五一文”,以及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等,则是新兴信息、微电子产业对机械、零售商业等传统行业的替代;而“烟台华联”等利润日薄的零售百货业更换大股东后,均明确了向潜力巨大的生物生化工程及投资业的方向发展。
更大规模的产业更新和升级换代正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普遍发生在广大上市公司中,通过局部的资产优化和结构调整,长虹、海尔、海信、TCL。等一大批已趋于成熟的家电企业纷纷向数字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的新领域拓展;“广州控股”、“湘中意”等则面向以大城市水、电、气工程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产业;而长期被视为“老大难”的纺织板块,也在政府的扶持下实施了大规模产业转向,“龙头股份”、“嘉丰股份”等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进入了高附加值的名牌成衣业、高科技楼宇及新型建材等行业。让我们浏览一下1997年初至1998年6月底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发生的626起形式各异的资产重组,一条清晰的产业结构变更主线便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即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由国家限制发展的竞争激烈、效益低下的产业向国家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转化;其中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生化、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产业,而这些产业正是国际上公认的在21世纪综合国力较量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的核心构成。
(三)资产重组公司的经营业绩
通过资产重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业绩重组,是股票市场永恒的主题。比较中国股票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发现,资产重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1995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44亿元,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62亿元的水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0元,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27元的水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73%,比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低7.96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5亿元,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值0.53亿元的水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8元,基本上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持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21%,低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5.91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实行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5亿元,基本上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持平;平均每股收益为0.28元,略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0.27元的水平;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32%,比全国上市公司对应指标高出2.28个百分点。资产重组效果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指标分析
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是考察股市绩效的重要内容。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通过两个内容来了解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总体上的经营绩效:一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二是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从1997年与1996年和1995年对比的统计指标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的总体趋势表现为:第一,平均主营收入和平均净利润增长较快;第二,平均净资产利润率稳步攀升;第三,平均每股收益基本稳定。199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6.94亿元,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增长4.2%和15.86%;1997年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06%,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高出2.2和12.23个百分点;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0.66亿元,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增长6.45%和24。53%。
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04%,低于1995年和1996年的对应指标;而这3年来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则稳步攀升,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8.52%,分别比1995年和1996年高出2.02和1.34个百分点。
1997年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27元,与1995年的对应指标持平,但略低于1996年0.29元的水平。这3年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在0.27~
0.29元之间的情况说明该指标是基本稳定的。
(二)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稳定提高,而资产负债比率则逐年下降。199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为1.63倍;1996年上升为1.95倍,比上年提高19.63%;1997年该指标是2.14倍,比1996年增长9.74%。1995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比率为47.06%;1996年下降为45.11%,下降幅度为4.54%,1997年该指标为41.75%,在1996年的基础上又下降了8.07%。这说明上市公司在总体上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提高,减小了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2.资产管理分析
199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存货周转率为6.52次,1996年上升为6.64次,1997年又进一步提高为10.14次;而1995年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63次,1996年上升为0.67次,1997年为0.65次,高于1995年的水平,但低于1996年的水平。存货周转率增大说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效率在提高,而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对较快,从而导致其销售额的提高受到限制。研究表明,从长远角度看,整体上的上市公司要想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必须在扩大经营规模和资本扩张的同时,深入挖潜和革新,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更上一层楼。
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它相当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短期贷款,在流动资产的管理上,被看作是一项特殊的投资项目。应收账款是公司经营中无法回避的事实。应收账款一般有三个作用:(1)增加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大多数公司都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和劳务,这已成为许多公司采用的一种营销策略。(2)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开拓新市场。企业为保持或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般采用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销售,有利的信用条件不仅成为企业保持或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一种工具,而且也是企业开拓新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3)减少存货。公司持有产成品存货,必须支付保管费,在发生损耗、有的产品还会过时的情况下,如果将存货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