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巩固了。”总的说来,长远目标就是要建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具体内容包括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扬和保障党内民主,发扬和保障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分开”等。近期目标也包括了三项: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近期目标围绕“活力”、“效率”、“积极性”而努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对中国具体问题的准确把握。总的说来,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削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扫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政治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更为突出地使人从旧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因为只有“人”的因素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才会持续增强。
就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它是对具体问题给出的具体解决之道,是在充分把握了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注重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这样做有利于党“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倘若党政不分,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不清,则人大,各级政府和其他组织就无法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只有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才能真正理顺各种关系,才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第二,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其弊端严重,对此邓小平总结道:“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在“文革”中都曾给过我们惨痛的教训。痛定思痛,如何改革这些制度呢?其一,邓小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指出:“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其二,要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第三,要实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精兵简政。1981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认真抓中央这一级的机构改革,部委太多了肯定误事,每个部委的人太多了也肯定误事。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思想。1982年1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他更是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机构臃肿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机构改革,目的是为机构“瘦身”,提高机构的效率,从而达到为体制“松绑”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崇高理想,而不应该成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让民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从而在民主的实现程度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如何保障人民民主呢?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上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些著名篇章里。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虽然已时过境迁,现实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理论和观点却并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其独特的生命力。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悬而未决,某些方面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新情况的复杂性更加考验后来者的智慧和勇气,要敢于突破格局,沿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继续开拓创新。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当代的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导下,三十多年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相应深化一步;二是坚决贯彻了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了全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四是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六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代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拥护,等等。这些探索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客观上也要求政治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和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从而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从政治角度讲,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状况的加剧,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公共权力的畸变、权力资本的膨胀、贫富阶层的分化、利益受损群体的抗争等,这些无不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有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充分改革和创新的体制制度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重要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恰如邓小平在多年前就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之体现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129.html
就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它是对具体问题给出的具体解决之道,是在充分把握了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而言,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注重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这样做有利于党“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倘若党政不分,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不清,则人大,各级政府和其他组织就无法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只有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才能真正理顺各种关系,才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第二,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其弊端严重,对此邓小平总结道:“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在“文革”中都曾给过我们惨痛的教训。痛定思痛,如何改革这些制度呢?其一,邓小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指出:“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其二,要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
第三,要实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精兵简政。1981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认真抓中央这一级的机构改革,部委太多了肯定误事,每个部委的人太多了也肯定误事。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思想。1982年1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他更是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机构臃肿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机构改革,目的是为机构“瘦身”,提高机构的效率,从而达到为体制“松绑”的效果。
第四,要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等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的崇高理想,而不应该成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让民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从而在民主的实现程度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如何保障人民民主呢?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上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些著名篇章里。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虽然已时过境迁,现实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理论和观点却并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其独特的生命力。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悬而未决,某些方面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新情况的复杂性更加考验后来者的智慧和勇气,要敢于突破格局,沿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继续开拓创新。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在当代的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导下,三十多年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相应深化一步;二是坚决贯彻了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了全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四是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六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代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拥护,等等。这些探索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客观上也要求政治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和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从而保障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从政治角度讲,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状况的加剧,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公共权力的畸变、权力资本的膨胀、贫富阶层的分化、利益受损群体的抗争等,这些无不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有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充分改革和创新的体制制度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重要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恰如邓小平在多年前就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之体现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