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关 键 词】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
【 正 文 】
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其实质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国家利益的总谋划和总指导,它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从这一意义上说,主权国家的国际战略就是它的对外战略。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正确估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国家利益而作出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其科学性表现在既符合当今世界的“世情”,也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是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利益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我国国家领导人之中,邓小平第一个使用“国际战略”这一概念,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需要我们长期地认真学习、领会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涉外工作。
一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既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实施过程中正确经验和成果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其失误与教训加以纠正的结果。从这一意义说,没有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和严重失误,就没有邓小平的继承、发展和突破。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关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的思想;关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关于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用来处理国家关系的思想;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团结和依靠第三世界国家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充实了许多新内容。譬如在估量与考虑自己国家实力与利益时也正确估量与考虑他国的实力与利益;在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将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国家关系与反对它的霸权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在加强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国家关系时,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论亲疏;在对外工作指导上,坚持广交朋友不树敌和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提出处理同各国政党关系的四项准则和不争论的原则,以及对外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思想等等,都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早在二战结束后,毛泽东曾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也是可以避免的。1950年6月,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1]在中苏结盟的情况下, 毛泽东曾多次谈到战争有可能被推迟或制止,和平有可能得以维持的正确观点。但是,在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在印度支那扩大了侵略战争的情况下,我党由于受来自“左”的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曾一度提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观点。客观地说,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全,提出加强国防和战备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对国际形势的恶化程度和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却估计过分了。同时,我们对世界革命形势又估计得过于乐观,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曾一度提出“世界革命”的口号。这种“战争与革命”的观点,在60—70年代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作为我们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本着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认识、研究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重新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并科学地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个大问题”的新判断。1983年2月, 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明确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来,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2](P.25)1984年10月,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2 ](P.96)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2](P.126—127)
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际形势及战争和和平问题的这一新判断,为我们党在历史新时期的工作重点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依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新判断,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仅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突破,而且也实现了我党在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指导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二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一)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正确判断世界大战可以推迟或避免,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战后两极格局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50至60年代是分别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出现了苏美争霸和多极化趋向,但仍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激烈争夺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全世界出现了缓和的形势;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末,出现东欧剧变、苏联激烈动荡。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于1990年3月提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科学判断,并且指出中国是将来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邓小平作出上述判断的重要理由是:第一,世界上能打世界大战的国家只有两个,即美国和苏联。它们两个国家原子弹最多,常规武器也多,但它们两家都没有准备好,谁也不敢先动手。国际社会的现实是,只要美国和苏联不打世界大战,这个世界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因为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包括中国在内,都没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第二,当今世界的和平力量,大大超过了发动战争的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157.html
【 正 文 】
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其实质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国家利益的总谋划和总指导,它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从这一意义上说,主权国家的国际战略就是它的对外战略。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正确估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国家利益而作出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其科学性表现在既符合当今世界的“世情”,也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是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利益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我国国家领导人之中,邓小平第一个使用“国际战略”这一概念,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需要我们长期地认真学习、领会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涉外工作。
一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既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实施过程中正确经验和成果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其失误与教训加以纠正的结果。从这一意义说,没有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和严重失误,就没有邓小平的继承、发展和突破。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关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的思想;关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关于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用来处理国家关系的思想;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团结和依靠第三世界国家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充实了许多新内容。譬如在估量与考虑自己国家实力与利益时也正确估量与考虑他国的实力与利益;在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将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国家关系与反对它的霸权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在加强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国家关系时,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论亲疏;在对外工作指导上,坚持广交朋友不树敌和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提出处理同各国政党关系的四项准则和不争论的原则,以及对外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思想等等,都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早在二战结束后,毛泽东曾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也是可以避免的。1950年6月,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1]在中苏结盟的情况下, 毛泽东曾多次谈到战争有可能被推迟或制止,和平有可能得以维持的正确观点。但是,在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在印度支那扩大了侵略战争的情况下,我党由于受来自“左”的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曾一度提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观点。客观地说,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全,提出加强国防和战备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对国际形势的恶化程度和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却估计过分了。同时,我们对世界革命形势又估计得过于乐观,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曾一度提出“世界革命”的口号。这种“战争与革命”的观点,在60—70年代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作为我们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本着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认识、研究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重新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并科学地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个大问题”的新判断。1983年2月, 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明确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来,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2](P.25)1984年10月,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2 ](P.96)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2](P.126—127)
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际形势及战争和和平问题的这一新判断,为我们党在历史新时期的工作重点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依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新判断,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仅是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突破,而且也实现了我党在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指导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二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一)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正确判断世界大战可以推迟或避免,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战后两极格局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50至60年代是分别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出现了苏美争霸和多极化趋向,但仍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激烈争夺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全世界出现了缓和的形势;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末,出现东欧剧变、苏联激烈动荡。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于1990年3月提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科学判断,并且指出中国是将来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邓小平作出上述判断的重要理由是:第一,世界上能打世界大战的国家只有两个,即美国和苏联。它们两个国家原子弹最多,常规武器也多,但它们两家都没有准备好,谁也不敢先动手。国际社会的现实是,只要美国和苏联不打世界大战,这个世界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因为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包括中国在内,都没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第二,当今世界的和平力量,大大超过了发动战争的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增强综合国力,也极力反对打世界大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力量;发达国家尤其是经受过二战浩劫的欧洲,饱受战争之苦,也不愿意打仗,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真正愿意发动战争的是极少数。第三,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核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正在发挥着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作用。第四,全世界各国,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但发达国家愈来愈富,而发展中国家却变得愈来愈穷,即发展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了。总的看来,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推迟或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可能的,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完全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符合国家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客观实际的。  《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