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税务论文 >> 正文

预算背后的历史


2%,财政支出466.33亿元,结余7亿元。更不容易的是,在那困难的年代里,国家财政偿还了全部巨额外债。

    在调整时期,中央加强了财权、财力的集中,并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实行预算“上下一本账”。

    各级财政预算的安排,必须根据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一律不准打赤字预算。

    为了消灭赤字,回笼货币,国家采取了冻结存款。出售高价商品、敞开供应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出售高价商品的利润,是专户存入银行,并没有作为收入列入预算。陈云当时认为,这部分收入不是经常收入,财政部不要花这个钱,你把这个钱花了,岂不又变成了购买力。所以,当1963年这部分高价收入减少乃至没有的时候,未给预算平衡造成任何紧张。

    十年动乱得过且过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全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财政工作也不能幸免。十年动乱期间,财政收入共计7225.4亿元,支出共计7244.4亿元。首尾11年间,有4年发生赤字,7年勉强平衡。11年财政收支总额相抵,仍有赤字19亿元。

    虽然有7年勉强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是建立在大量削减支出上的平衡。为了保证这种平衡,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各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欠账。到1976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5元,比1966只增加了19元;而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年工资在10年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1元,只有605元。大量削减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更给我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7、1968两年,国家居然没有正式的预,决算报告,可想而知当时的财经秩序混乱到何等程度!虽然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文革中几次努力整顿财政金融工作,但每次都是刚有起色,就被“左”的政治运动打压了下去。

    十年动乱期间,预算管理体制几乎一年一变。一会儿收入全部上交中央,支出全由中央供给;一会儿“收支挂钧。总额分成”;一会儿又是“定收定支,收支包干”。预算体制变来变去,其实都是为了应急,是为了在政治动乱和生产混乱的窘境下勉强维持过日子。

    改革开放初期力求平衡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财政预算结余30.93亿元, 1978财政收入年更突破性地达到了1121.12亿元,扭转了连年收入完不成任务的局面,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然而, 1978年经济建设又犯了盲目铺摊子的老毛病。尤为严重的是, 1978年财政收入中水份很大,大约有100亿元的虚收。当年下半年为了鼓励各地增收,突破财政收入1000亿元大关,决定超收数额全部留给地方。于是有些地区为了实现增收,开虚作假,寅吃卯粮,结果财政收入虽然大大突破了1000亿元,可是却给以后年度的预算平衡留下了世大的隐患,1979年世额的财政赤字与此不无关系。

    1979年、1980年两年,在“政治经济形势前所未有的好的同时,财政连续发生巨额赤字,两年合计298.1亿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世额的赤字,是解决十年动乱历史欠账的必然代价。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调整未能作到量力而行,从多扩大投资、调资增支的措施纷纷出台,却忽视了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也忽视了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

    1980年2月,财政部长吴波在向中央的汇报中驳斥了“赤字无害”论,他说:“没有物资,靠赤字和票子,既不能发展经济,也不能改善人民生活,市场还会出问题。用赤字办好事,必然适得其反,好事办不成,还要引起严重后果。”12月,中央作出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决策,提出平衡财政、平衡信贷、稳定物价的 “两平一稳”方针。在此方针下, 1981年的赤字由上年的127.5亿元压缩到25.5亿元。

    1980年,财政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马当先。自身的改革加上较快的经济增长,经过数年的不断努力,到1985年,国家预算终于实现了结余21.62亿元,这是自1979年以来国家预算首次没有出现赤字,被人们称为“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日子最好过的一年”。

    可是, 1985年的财政收入中,进口消费品增加的收入、多用了外汇增加的关税收入等近200亿元的非经常性增收因素,都被用作安排经常性支出,扩大了以后年度的支出基数,为将来的预算平衡埋下了隐患。

    经济发展,财力壮大从1985年至今,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加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财政整体实力也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壮大。1997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收达到865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11.3%。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财政的保障能力大大增强。

    收入增长虽快,却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跟不上支出增长的速度。“两个比重”偏低,国家财力明显不足。1997年,全国财政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8.9%。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到1997年,中央财政赤字已经由1979年的98亿元扩大为558亿元,增长了4.7倍。国家可支配和运用的财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一些基层政府多年来甚至无法保证正常发放工资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在改革时期,财政赤字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但过大的赤

字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财政风险,如何摆脱财政困境,仍是摆在财政部问乃至所有国家经济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1998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经济,出台了增发特别国债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支出等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额攀升到900多亿元。 由于我国经济已告别短缺,步入相对过剩的时期,今天的赤字与以往缺乏物质保证的赤字有很大的不同。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是许多国家在经济紧缩时期经常采用的办法。1998年我国的赤字和累计国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和10%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3%和60%的警戒线。但由于我国潜在的赤字较大,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也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性的,从中长期看,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适度从紧,并逐步缩小赤字规模。”

    论文在线·宋镜 陆晓平 柯象中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17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税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