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化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不仅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而且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主动迎合全球化,是我们义无反顾的必然选择,而邓小平理论又是指导我们主动迎合全球化的一面旗帜。因此,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是为了能在全球化洪流中求同存异、保持民族特色,求得发展的需要。 
第二,这是为了尊重历史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的今天是由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而且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珍惜今天,创造美好的明天。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22](P707~708)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人民常常为此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自豪?因为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如提倡富民惠民、重农节用等传统经济文化,主张民为邦本、尚贤用能等传统政治文化,提倡见利思义、以德而治等传统道德文化,主张唯实、崇尚和合等传统哲学文化,以及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中华人文精神,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反抗外强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星光灿烂。因此,我们理当骄傲,我们也理当继承和发扬。当然,传统文化也是精华和糟粕混杂于一起的,其中有许多闪光之点,也不乏一些封建毒素。对此,我们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22](P707—708)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 把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区分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才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传统文化渊源研究之方法论。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那种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盲目搬用,颂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倾向;二是反对那种对传统文化一概抛弃,“无情打碎”,一切推倒重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23]。 
第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由社会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之中。所以,每个民族的发展,都面临一个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如此,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丰厚,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特色,这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以民族传统为前提。如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崇尚礼仪的良好风尚、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以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意识,如此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当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大力弘扬,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今其他文明已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而中华文明则在延绵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之后,至今仍在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当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又是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迹延续下去。作者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其立意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人民日报.1993—06—08. 
[4]人民日报.1994—01—17. 
[5]人民日报.2001—01—10.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论语·子罕[A]. 
[8]论语·雍也[A]. 
[9]论语·为政[A]. 
[10]春秋繁露·立元神[A]. 
[11]论语·颜渊[A]. 
[12]论语·子路[A]. 
[13]论语·卫灵公[A]. 
[14]论语·宪问[A]. 
[15]论语·学而[A]. 
[16]人民日报.2001—02—22. 
[17]论语·阳货[A]. 
[18]孟子·尽心上[A]. 
[19]荀子·大略[A]. 
[20]论语·述而[A]. 
[21]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

 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2]毛泽东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许启贤.怎样看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J]. 北京:教学与研究,19 94,(3). 
[24]许启贤.中国传统伦理与官吏道德[J].北京, 炎黄文化研究,1996,(3). 
[25]谭献民.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M]. 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7 . 
[26]马振铎等.儒家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7]许启贤.中国当代伦理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邓小平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20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