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艺思想小论
指出的是,“三个面向”说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目标、总方向的科学规定,也是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要求,当然也是对文艺发展方向的科学规定。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思维方式跟上现代化的进程。为此,不但要懂得中国,还要懂得世界,特别是懂得中国跟世界的联系。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把中国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一个自我孤立的中国是不可能发展强大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使我们的思维具有世界性。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必须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国,同时认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进一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以“三个面向”来看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自立的信心和深厚的积淀。文学艺术的最深厚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当前我国人民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实践早已同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体育等潮流密切交融。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找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落脚点;以自立的信心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看清中国文学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深厚的积淀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创作出具有世界经典意义的文学艺术精品。从近年来我们文艺创作的取向尤其是海外华文文学和海外华人在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在上述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体现出文学艺术发展正日益朝着“三个面向”的方向,显露出深厚而持久的魅力和影响。“三个面向”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全面复兴,并在国际社会占居应有的位置,无疑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二、 邓小平文艺思想除了上述三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文艺思想方法论,还有作为邓小平文艺思想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社会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判断
我们党在一段时期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存在“左”的偏颇。这种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臭老九论”、“改造论”是对知识分子的一般反应。不但社会如此,知识分子也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不加怀疑地予以接受。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但无疑对新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使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精神卓越感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完全被抹煞。失去了主体感觉、匡世感觉的知识分子,如何从事学术的和文学艺术的著述?无疑只能成为某种权势势力的代言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演化进程中莫大的悲剧。这种历史的巨大创痛,我们可以从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中得到刻骨铭心的感受。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判断,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逐渐消褪了“原罪”感。重新以民族的良心,国家的良心的批判性主体的面目和独立人格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精神状态的深刻嬗变,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事业出现崭新格局的深层动力。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首先提出和倡导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不会改变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7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其基本点是: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恶丑,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百花齐放”提倡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精华,促进文艺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和手法的多样化,反对横加干涉,粗暴批评,以求得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百家争鸣”提倡在科学和学术问题上实行民主讨论,反对个人专断和以力服人,要求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以求得科学事业的发展。
正是这一点,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最为令人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最好的时期。建国以来,因文致罪的现象使得多少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失去了精神探索的内在追求,“文字狱”的盛行阉割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著书都为稻粮谋”,进而蜕变成为“著书只为效忠谋”。而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的真正落实,才使得文学艺术领域真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也正得到稳步推进。
3、“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
早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上,邓小平就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3页)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又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如何看待文艺的地位,是一个新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实际上已经极大地促动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文艺界要想不受到影
4、“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人格定位
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重大......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宏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页 )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转折时期对思想战线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厚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取得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 《邓小平文艺思想小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4531.html
以“三个面向”来看文学艺术的发展,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自立的信心和深厚的积淀。文学艺术的最深厚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当前我国人民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实践早已同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体育等潮流密切交融。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找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落脚点;以自立的信心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看清中国文学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深厚的积淀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才能创作出具有世界经典意义的文学艺术精品。从近年来我们文艺创作的取向尤其是海外华文文学和海外华人在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在上述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体现出文学艺术发展正日益朝着“三个面向”的方向,显露出深厚而持久的魅力和影响。“三个面向”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全面复兴,并在国际社会占居应有的位置,无疑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二、 邓小平文艺思想除了上述三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文艺思想方法论,还有作为邓小平文艺思想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社会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判断
我们党在一段时期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存在“左”的偏颇。这种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臭老九论”、“改造论”是对知识分子的一般反应。不但社会如此,知识分子也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不加怀疑地予以接受。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但无疑对新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使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精神卓越感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完全被抹煞。失去了主体感觉、匡世感觉的知识分子,如何从事学术的和文学艺术的著述?无疑只能成为某种权势势力的代言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演化进程中莫大的悲剧。这种历史的巨大创痛,我们可以从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中得到刻骨铭心的感受。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判断,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逐渐消褪了“原罪”感。重新以民族的良心,国家的良心的批判性主体的面目和独立人格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精神状态的深刻嬗变,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事业出现崭新格局的深层动力。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首先提出和倡导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不会改变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7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其基本点是: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恶丑,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百花齐放”提倡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精华,促进文艺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和手法的多样化,反对横加干涉,粗暴批评,以求得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百家争鸣”提倡在科学和学术问题上实行民主讨论,反对个人专断和以力服人,要求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以求得科学事业的发展。
正是这一点,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最为令人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最好的时期。建国以来,因文致罪的现象使得多少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失去了精神探索的内在追求,“文字狱”的盛行阉割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著书都为稻粮谋”,进而蜕变成为“著书只为效忠谋”。而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的真正落实,才使得文学艺术领域真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也正得到稳步推进。
3、“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
早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上,邓小平就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3页)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又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如何看待文艺的地位,是一个新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实际上已经极大地促动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文艺界要想不受到影
响、触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当前社会主要思潮强调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文艺界怎么办?邓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唯一准则。”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也从根本上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在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
4、“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人格定位
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重大......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宏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页 )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转折时期对思想战线工作者寄予的深切厚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取得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 《邓小平文艺思想小论(第2页)》